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球小天地宽---张世桐的乒乓人生(三)

已有 842 次阅读    2013-01-10 14:18   标签乒乓    人生 
来源:淮海视窗 作者:陈作顺
转自徐州乒乓网
 
生命不息乒乓不停


    秋天“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毕竟是一年最好的季节。但1999年的秋天,对于张世桐来说却是个多事之秋。突然脑梗塞,神志不清,呕吐不止,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生命岌岌可危。先是住进市中医院抢救,接着又转入市二院急救室抢救,张世桐左半个身躯近于瘫痪,总算保住一条命。僵卧在病榻之上,思维能力极度衰退时,他大脑皮层中最活跃的,是关于乒乓球的记忆。左右开弓、八面威风的年月,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赛场,昔日队友和学员们的身影。。。。而他记忆最清楚的,是徐州的几个孩子要参加奥运。自己还能为他们、为徐州再做些什么?凭借这样的身体行吗?他要顽强地站起来,走出病房,走向乒坛。“生为乒乓人、死为乒乓鬼。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打乒乓球,要做好,做到底。人活一天要有一天的价值!”
    病重之间,许多亲朋好友、师生来看望他来了。当然,最多的还是乒乓球界的。市乒协秘书长王人斌,他们是从小一起打球长大的球友;张世桐担任市乒协主席,王人斌任秘书长,他们又是为发展乒乓球事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入老年,又是常来常往,无话不拉的老友。王人斌紧紧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徐州乒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老九你不能走。。。。”“知我者,人斌也,一生得一知己足也。”这是他在病中欲言又止,想说没有说的话,今天道了出来。
    大病初愈,市委组织部长汪为群找到他,这是代表组织给他谈话:“你们体委一把手出了问题,决定由你出面主持工作,你有何打算?”这决定,让张世桐感到突然、惊愕!“这、这、这。。。。我这身体,也只能临时,临时给你打工。”在徐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汪部长,对干部了如指掌,成竹在胸。部长信任这位乒乓教练、市体委副主任张世桐的人品和能力。人与人之间,还有比信任更重要的吗?更何况只是组织的信任呢!“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此乃社会和谐强国之宝也。
    大难不死,奋斗不已。2000年3月距奥运会的举办尚有半年,张世桐起草了个报告给市**,提出为杨影、孙晋、闫森开庆功会,以激励徐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这未免太超前了!有的领导疑惑的问:“有把握吗?”张世桐的回答:“毋庸置疑,徐州运动员奥运他夺金夺银,势在必得!”半年后徐州儿女战绩凿凿,印证看张世桐的预言。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功会后,徐州人的志气,徐州乒乓争第一的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发扬光大。
    26届“新星杯”在黄山举办。张世桐作为“新星杯”执委主任必须到场。大病过后,他身体还很虚弱,买不到卧铺,他硬撑着在车厢厕所旁挤了一个晚上。赛事间隙,他登临黄山,心脏缺血,高山缺氧,面色铁青。伫立玉屏楼前,面对万仞峭壁,他居然喃喃道:“天都峰怎么封山了呢?遗憾!”而同行的老队友见他面色如铁、气喘吁吁,早已惊恐万状,怕他魂断黄山,回徐无法交代,真是吓人!
    转瞬10年过去了。身为江苏省乒协副主席、徐州市乒乓球协会顾问,张世桐不但顽强地生活着,而且在乒坛继续耕耘、拼搏。这10年。他又组织了9届“新星杯”赛事。对于从事“新星杯”启蒙的教练来讲,从万千儿童中选才,从零开始一招一式地教学,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中国乒乓球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无怨无悔,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留下的是一份思考。我想,正是以开创“新星杯”张世桐为代表的众多教练员和众多重视乒乓球学校的老师们持之以恒的无私的奉献,才托起了我们这个乒乓球王国。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