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球小天地宽---张世桐的乒乓人生(二)

已有 1133 次阅读    2013-01-10 14:02   标签乒乓  徐州  人生 
来源:淮海视窗 作者:陈作顺
转自徐州乒乓网
 
“新星杯”培育新苗新星


    徐州乒乓球以前落后的原因何在?张世桐认为:“起点低,水平差,所以参加省赛老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要赶上去,就得从抓早抓小入手,从孩提时代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乒乓幼苗由原来中学启蒙提前到小学,激发了小学搞乒乓的热情。在少儿乒乓训练中,又把启蒙训练提早到小学一年级。从小抓起,首先要得到家长的热心支持,学校的鼎力相助,教练们的合作共事。还得要像接力赛那样将培育的新星逐级选拨一级一级向上送。张教练集思广益,首先提出在少年儿童中展开“新星杯”乒乓竞赛活动。徐州乒乓球能够走向世界与“新星杯”密不可分,而育星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
    此刻带领徐州队雪耻的史镜予、王宗周业已退伍。振兴徐州乒乓事业的大任,落在了全国优秀教练张世桐的肩上。他的弟子殷本新、赵根英应召做了教练。不会打乒乓的孙传法、平秀成、张明光等艰难地摸索着,对一批五六岁的娃娃开始了启蒙。而乒乓球台,大多是露天里的水泥台。他们没黑没白地苦干,既做教练又做保姆,管打球管吃喝管冷暖管过马路,训练后的夜晚,再将孩子一个一个护送回家。市体校的训练房更是没有清闲的时候,每天深更半夜还亮着灯光,乒乓之声犹如疾风骤雨响个不停。没有白流的汗水,没有白费的心血出人意料,十岁的吴琼在江苏儿童中一举夺冠,便是张教练一手托起的新星。这是徐州最早的一颗新星。
    那是中国的乒乓外交取得巨大胜利,小小银球打开了封闭国门的1972年。满身稚气的吴琼刚进7岁,那会儿,她只是在徐州环城路小学操场的水泥台面上用极不定型的动作将乒乓球托来托去。学校体育教师平秀成告诉张教练,这个女孩子既机灵又有韧性。在这般年纪的孩子们中间挑选运动员,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难再他们刚刚蹒跚学步,可参照的各种系数委实太少,太朦胧。但,这又像是件很容易的事,也就是在最初接触的一刻,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有别于其他孩子的个性特征,在富有经验的教练心中就决定了取舍。胖乎乎的小吴琼,方脸大眼,少言少语。但一走向球台,立立刻便有了一种男孩子的虎劲。就凭这虎劲,张教练向平老师说:“老平,这孩子我收了!”
    “文革”前曾受到贺龙元帅亲切接见的张世桐,亲自担任吴琼的主教练,从省队回徐的赵根英担任助教。张世桐训练有方,在抓基础训练的同时,就开始抓个性、抓风格。吴琼台下是个十足的女孩子,台上大方,就紧紧抓住这个泼辣,抓她的风风火火的速度。作为少儿运动员,有了速度便会先发制人,便会一、两板得分。这方面,徐州的少儿队是吃过大亏的。山东省邹县来了个少儿队,只是靠发急球,则把徐州少儿队一扫而光。因为孩子的小胳膊小腿,占有的球面过于狭小,一个大角度的急发球便会措手不及。张教练让吴琼着重于发急球的练习。第一板就要有强烈的速度意识。一堂训练课,吴琼要练习发急球千余次。一千多个发球,没个回来,没个较量,对一般孩子来说单调死了,“啪”的一拍子,从这一边到那一边,完了!再“啪”的一个拍子,从这一边到那一边,又完了!真没有劲儿。吴琼可真有耐性。张教练布置斜线发球,她一丝不苟地发斜线球,而且发到指定的边线和角线上。“改发直线”!张教练一声令下。她一丝不苟地改发直线球。教练固然顾不上查数儿,练习发多少,全靠吴琼高度自觉。“一、二、三、。。。。”她决不漏掉一个数,从一到一千再往上,她从不悻有过跳跃、间隔或跨越一个数。
    偌大的一个训练房,十几张球台,教练只能巡回指导。抽样检查。“发定点急球,连续十个”,有一个失误都从头发起!吴琼老实从命,一个球发失误了,或落不到指定的方位上她就从头返工。往往是,其他的孩子早就练完了发球,下训练课了,她还一个劲儿返工,返工,“乒乓、乒乓”,单调而有节奏,像阴雨屋檐不歇的滴水,正是这滴水日久天长,方有穿石之力。
    10岁的小吴琼在江苏儿童中夺冠,对徐州像是放了颗卫星,是个不小的震动,在小学中一股乒乓热犹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少华街小学的乒乓球运动,此时刚成了气候。校长王建人亲自挂帅,孙传法老师在几间破旧平房中,为徐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乒乓球的好苗子。平秀成又带来了董伦、单士峰一帮小选手,更壮大了这支队伍。先后向国家队输入8名优秀选手,向“八一”队输入2名,向省队输送51名,王校长总结的《拨亮体育一盏灯,照亮教改一片红》的经验,向全市推广,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全市涌现出十余所以乒乓为重点的小学。其中铁路分局第四小学,是很有名气的一个,也是全国闻名的培养乒乓冠军的摇篮。从梁金光老师在水泥台上指导孩子练球,到鹿传志在300多平方的正规训练房挥拍执教,二十年来,特别是1980年以来,共向国家队、省、市体校输送56名优秀运动员。
    张教练以他独特的慧眼在各校选拨幼苗新星,经他选中的孩子全都迷上了小球。他认为“入迷才能入路,入迷方可出道”。进市体校的孩子,由张世桐、殷本新、赵根英、李鲁沙教练对他们再进行颇为正规的训练。训练中也常打比赛,对孩子们的奖励可谓丰富多彩:几块糖、两张画片、一个书签、一个小手帕、一个小球,这奖品虽小,但在小孩子心目中却很珍贵。大型比赛就发奖杯,奖杯都是实用的保温杯,上面印着运动员某次比赛“冠”、“亚”军的字样,一则在精神上鼓励了孩子,二则孩子训练、比赛时都用得上。
    张教练在对小运动员们进行乒乓球基础知识技术要领训练的同时,十分注意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素质教育。
    70年代初期,在南京举行的一次全省少儿集训比赛中,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我市少年乒乓运动员于美菊突然一个翻板,使对方措手不及抓住了来球,本是合法击球,由于用得少,裁判却把得分错判为失分,这一分之差决定了输赢。于美菊气得当场就哭了。在场的张教练并没有去同情她,而是严肃地批评:“你这是给徐州丢人,我们输球,不能输人!球输了,咱可以回去再练,人输了,叫人瞧不起!”事后,裁判长知道了,来到徐州队作道歉:“让你们委屈了,我已批评了裁判。”张教练结合这件事,给学员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不在一分得失上计较,不在输赢上计较,要从发展上看问题,要像海燕那样经得起风浪,要多磨多练,才能培养出顽强的性格,拼搏的精神。
    学员们敬畏张教练。一次聚会,一个学员公然向张老师提出:“你既不打又不骂,我们为什么都怕你呢?”他说:“你们小小年纪,家长放心地送到我这里。我有一种责任感,你们打球做事也得负有责任感。一个没责任感的人,在对上司和下属没有责任感之前,首先是对父母没有责任感,我得为你们父母负责啊!”不管做什么事,张教练一是严格要求,二是认真检查。周末打扫,训练房有七扇窗,一个学员负责擦一扇。其中一位向班长打个招呼,说声有事,玻璃没擦就跑了。第二天,张教练发现一扇玻璃没有擦,问:“这是分给谁的?”这位同学举起手来,张老师说:“你在家里大概没有擦过玻璃,在学校里你就得好好学着点,昨天没擦的玻璃,今天先补上,这一周其他人就不要擦玻璃了,训练前你每天擦一扇在训练。目的是培养你的劳动观点,擦得干净不干净,那就看你有没有责任心。从业余体校乒乓班走出的学员,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好评,都觉得“孩子们懂事了”。
    练为赛,赛促练,在竞争中去提高。他们除抓好内部竞赛外,还请进来办竞赛,走出去到外地比赛。
    借助徐州地区优势、交通优势,张世桐首先向苏、鲁、皖3省9市发起“新星杯”乒乓邀请赛。这是1975年春节期间,虽说过大年,但“文革”后期物资奇缺,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副食品都要票,连蔬菜也要凭计划供应。办比赛,生活成了一大难题,张世桐就把徐州副食品公司和蔬菜公司的两位副经理请过来解决生活保障问题,连云港还主动承担海产品供应,枣庄主动承担肉类供给。100多名小运动员住在五中教室,一人租两床被子,睡在拼起的课桌上,比赛就在体育馆的大厅中。条件再差,一想到这个活动对孩子是练兵的好机会,大家劲头十足。热热闹闹打了五天球,增进了友谊,赛出了水平。主管领导问:“办这么大的比赛,花了多少钱?”最后会计一结算仅仅300元!大家哈哈一笑说:“花了个小钱,办了件大事。”这是第一届在徐州举办的“ 新星杯”赛。
    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徐州共承担了“新星杯”6次赛事,由苏鲁豫皖扩展到全国。一次次地比赛,锻炼了徐州乒乓队伍,打出了江苏,打通了全国,走向世界。
    1995年8月21日至25日,北京乐坛举行的第21届“新星杯”赛,声名鹊起。在国家体委乒羽管理中心的支持下,邀请到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6个支队前来参加这一民间盛会,终于实现了“新星杯”走向世界的夙愿。中外41个支队,400多名运动员在20张崭新的“双鱼牌”球台上捉对厮杀,场面颇为壮观。
    作为“新星杯”执委主任张世桐一到北京,就与《中国体育报》社总编辑张振亭取得联系:“我邀请你这位嘉宾到场,希望得到支持,能占贵报一席之地,”本打算要请老编辑一场客,没想到老编辑一阵风似的赶来,抢先作了安排,反倒请张世桐一场。其间,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对“新星杯”赛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业余体校的教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张振亭总编提出:“要按43届世乒赛的续篇规格来报道。”《中国体育报》在头版头条表彰了张世桐、殷本新、周建康等8位默默无闻的乒坛园丁。第29届“新星杯”赛在广东肇庆举行。这是一次空前的赛事,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的赛事。空前,是指规模大场次多,1000多人打了6000多场;非常,是指赛事后期广东发生非典,弄得人心惶惶。返程难的问题又摆在了 面前,“新星杯”执委主任张世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伸手向铁道部求援。他想起在徐州一起打乒乓的老运动员张宾莒在铁道部工作,千方百计与她取得上联系:“我一千多名小运动员在广州走不了啦!”她上下周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解决了车票问题。非典造成车站人山人海,有票上不去车。肇庆大学一批自愿者与车站民警取得联系,排成人墙护送上车,终于让参赛的小运动员们安然回到家中。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