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zt 今年截至目前前三站的一些观察;又及,这个项目最伟大的选手

已有 588 次阅读    2012-02-13 15:22   标签项目 
(一)越来越像松下浩二的朱世赫
03年后的朱世赫,相比同时期的大多数削球手,招牌是要的特点是超强的中台反拉能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削球如 何和攻球结合这个问题上,很多选手给出了不同种类的答案:侯英超的主要用法是前三板的套路和第三板的抢攻上手;陈卫星则正手基本不削,能拉都拉,不能拉也 尽量兜,同时避免退的太远;朱世赫则是削球逼角,然后伺机的反拉。

三者之中,朱世赫的威胁最大,一方面原因是削球手如果单纯依 靠前三板来制造进攻机会,以整个体系来说不怎么配套,而且心思容易动摇:例子是鲁能对八一的乒超决赛;如果正手进攻太多,一来无谓失误比较多,二来这个打 法与其说更接近削球手对攻削结合做出的调整,倒更像是攻球手年龄大了反手贴长胶学者来两板削球;而朱世赫的做法一来不太需要很多前台技战术配合,二来最大 程度上能接上传统的削球的路子,而且如果削球逼角做的好,对手的压力也相当大:如果自己回球质量稍微低,对面马上反拉。

但是, 朱世赫的做法,是建立在自己在中台反拉有质量的基础上的。本来以韩国人来说这个并不很难:长期以来艰苦的步伐训练和传统的正手能力,都能为这个做出保证, 金泽洙奔着35岁去的时候中台一板轮过来,仍然腿软的都不是一个两个人。但是现在不碰巧,改胶水了。改了胶水之后,以前一板速度力量旋转三者俱全的弧圈, 现在最多能拉出两条,而且削弱最多的往往是旋转;这样以来,本来六七成力量就有威胁的中台反拉,现在要出到七八成力量才能拉出来类似质量,但是本来连续起 来很从容的球,一旦发力到了八九分,衔接就很难保证了。

不过好处是,以往很难削住的球,现在也能很从容的防回来了。如果乒乓球有 对精确到每一板的统计,那么估计朱世赫巴黎之后5年各种巡回赛里正手削球的次数未必有他改了胶水之后一年削得多。但是没了强势中台反拉的朱世赫,本来相对 老削球们薄一点的防守能力也上升了一个档次,现在居然也常常站在中间一板一板往台上送,静等着你失误了:朱世赫在攻击方面做出的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中台的 强行反拉,更多依靠移动能力先送上台,多给中间为主,反攻一般用来攻击对手对旋转的错误判断,并且一出手尽量求结果——除了反攻的方式是反拉以外,整个模 式和松下浩二越来越接近了。不过这未必是坏事:松下浩二依靠单纯的坚固的防守打出了一个长寿的职业生涯,而在现在旋转削弱的大趋势下(无缝球),朱世赫的 威胁短期内不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

(二)王皓
老实说,刘指导这个最重的时候有84公斤的料有点大。

坦 白说,王皓这两年的状态好听点说叫做稳定,难听点说叫做驻足不前:大部分时间的王皓处在,没有大赛——长膘,有了大赛——减肥,这两件事儿上。他这两年除 了这点肥肉上来又下去,下去又上来,加上三不五时的场外麻烦以外,技术上基本上还是那些东西。而且更要命的是:当他体重上来的时候,他的移动能力下降,但 是击球质量也有某种程度的上升;反过来体重下来了,整个状态会好一截,但是这时候一锤定音的能力会下降。

换言之,王皓这些年既没做到技术上升,也没做到保持体形。

同 年龄的马琳整个球仍然在一层又一层的不断变厚实,虽然体重方面也有反复,但是如果到了84公斤估计是瞒不过大家的眼睛的;王励勤的职业精神毋庸置疑,27 岁和29岁仍然两次世锦赛单打捧杯。王皓的技战术,大赛经验和综合发挥,基本上来说对得起中国队王牌的位置,换言之场上的东西只要打出来相比任何人都不逊 色色。但是如果说王皓相比队史上那些殿堂级的人物,差距在场下。


(三)张继科和马龙的胜负

张继科打球简单说来有两种模式:前台的速度模式,反手的拨,挡,带,撕配合正手的围,压,顶,冲;和推下去之后的质量模式,中远台的正手全台走位为主,球送到反手位时候的反拉。两个模式都以实力为基础,配合主动上手,避免纠缠的前三板技术,也就基本上组成了张继科。

以前张继科对马龙,主要的问题在于两种模式都奈何不了马龙:借力的时候回球质量不够,马龙对速度的耐受性远非一般人可比;反过来质量模式的时候马龙的速度又超过自己能承受的限度;前三板自己的武器库的齐备也不如马龙。

简单说,当时张继科自己也承认:对马龙,自己很下风。

中国队的两张王牌的对垒,要么是针尖对麦芒般的半斤八两,要么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一致对外:前者如马琳王励勤,虽然马琳赢得多,但是王励勤总捏着世锦赛;后者如孔令辉刘国梁,两者彼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抗整个欧洲,彼此的胜负没多少悬念不说,也并不在意。

张继科和马龙的对垒,以前看似乎是走向了“一致对外”,现在更有针尖麦芒的石头。

最 近两次张继科赢马龙,马龙这边的压力已经上升不少。以前张继科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下,对上外边人前三板套路球沾点便宜,随机应变起来自己是实力球不错,但是 对马龙前三板不吃亏就不错,而且偏偏对手能把球塞到自己难受的位置;现在则是张继科的技术在逐渐的严密,以前台前的正手位和中台连续喜欢冒险发力的两条被 补的不错,虽然牌面上来说对马龙仍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现在的张继科已经不是马龙掐住一条往死打就能赢的对手了:斯洛文尼亚的决赛,说白了其实就是马龙 反手位拉丢了几个,于是双方死掐右半台;这种场面本来是对张继科有利,但是双方仍然砸到第七局。客观的说截至目前为止差不多所有的高水平选手都打得皱皱巴 巴,但是打到这种双方都手心出汗的场面还是不太多见的。

自私的说,希望以后这二人能够长期旗鼓相当,球迷也就有更多手心出汗的比赛可看了。

(四)几句闲话

像上面说,截至目前差不多所有人都打得皱皱巴巴,卡塔尔公开赛新加坡女队还差点打出一个全队不过第一轮,不过大赛年就是这样,大家都在争取低开高走,这种状态的起伏,大赛前的胜负就变的很微妙,有其以中国队来说:

04 年奥运会之前王皓的状态非常之好,砍下奥运会前在雅典的公开赛冠军的时候只怕自己心里也想过过几天不过换个棋子加上五个圈,我仍然是冠军;孔令辉亚特兰大 之前也看成顺风顺水,结果王皓好歹还进了个决赛,新科世锦赛冠军小组都没出线。对于中国队的选手,尤其是现在中国队的选手,对外不能轻易输:输了自己犯嘀 咕,又不知道教练到底怎么想;但是如果一路顺风顺水的赢下来,又不担保大赛就如何。张继科的情况来看,他的对手其实仍然不是什么波尔们,水谷们诸如此类, 和之前打世锦赛一样,最开始的两场球是对他的巨大考验:自己的伤病,自己相对花样较少的技术构成,对面不知道打哪冒出来的对手,自己在明对手在暗的状况, 过去这些年自己优秀的战绩,这些都容易对他造成干扰。

王皓的情况则相反:虽然他也要担心自己前几轮的对手,要小心应付每一个 人,但是相比张继科担心的是窗户纸捅不破,他更要担心的是窗户纸之后天花板离自己有多近。他的时间并没有人们潜意识里那么多了,而如果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 这些年相当数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对付肥肉上,是不是会更恼火一点。

还是顺带的提马龙一下:现在他的处境最简单,给谁就打谁,能赢 的尽量不要输,输也尽量输自己人,仅此而已。如果真的报上了,再愁那时候的事情吧,否则,他现在要学习的不是2000年的孔令辉,而是2000年的马琳。 彼时奥运前后在家多练了一段时间打球的马琳拿到了自己第一个世界杯头衔。

最后:
往往奥运会前后,会有一批人马不停蹄 的飞来飞去的打积分,求的是好签位,争取把自己的全部击败中国人的可能都压在赛会最后几场比赛上;中国人反倒不是那么在意积分,他们更在意的是训练的质 量,对对手的研究,还有大赛前后这段时间的胜负。但是说到底,世界排名这个东西总是多多少少挂在自己心上的。

但是历史上有那么 个时期:那时候不管谁输给那个人都属于正常,中国人输给他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的夜不能寐,所有人都不太挂念世界排名第一,所有人都觉得赢了就算是爆冷,输 了理所应当,那个人也就那么看着吊儿郎当的接受所有人的挑战。你和全场观众一样都知道他袖子里的全部花招,但是你总是在最要命的时候猜错;他也并不总是战 无不胜,不过管谁赢了之他狂喜之后也都揣着惦记:那个人非常记仇,只要你松懈,哪怕三年五年之后他也回回来咬你一口让你记着一辈子。

冠 军头衔他有,有很多,就像所有卓越的选手一样;所有人都能记得他的莫测,他淡然的接受最辉煌的胜利,也浑浑噩噩的输掉最莫名其妙的对局,人们记得那些高峰 辉煌的瞬间,和低估黯然离去的片刻,于是人们觉得他的生涯充满了跌宕起伏,只是数字不喜欢撒谎,那些所有人熟悉的奖杯之后,还有一些人们不大记得住的成 就:

累计823天世界排名第一,连续534天世界排名第一;

17年从未跌出世界排名前十;

奖 杯不能说明你是个稳定的选手,排名不能说明你真正称霸过世界。人们记住了一些狂放不羁和起起伏伏,来印证自己头脑中形成的众口相传的约定俗成;人们不喜欢 这些他们相信的认识受到挑战,于是有史以来最后成就的选手,在时间中慢慢被表上“大赛型”的标签,仿佛他是一个一场成功的赌徒,而不是和所有卓越运动员以 一样日复一日以汗水和努力给出稳定的表现。

有一天,或许有人在落满灰尘的卷宗里找到一些和口口相传不太相同的东西,然后惊叹于那些埋没在时间里的伟大,同时再感叹过去的真实面对现在的软弱和无力。不过有些人会记得,他们会惊叹,会微笑,会沉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与人争论,谁才是这个项目最伟大的选手。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