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去采访任何一个中国学生,问他每一天用最好的时间做了什么?如果这是一个真正在读书的孩子,八成的答案会是外语或者是英语。于是我想起了冯小刚的那本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现在的孩子学英语早,很多都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最晚的也不会超过小学。专家们管这个时期叫做语言发育和训练的好时期,所以学英语要赶早,否则效果不会很好。不大丁点的小孩也忙忙活活的去上英文的课外班或者是在“双语幼儿园”接受着老师的英语熏陶。结果英语成为了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一门学科,其学习时间之长,学习量之大,效果之差都是令人震惊的。你会觉得从幼儿园到博士都在学习英语时间不长吗?你会觉得中考,高考,四级,六级,研究生考试学习量不大吗?你会觉得几乎所有的人都学了这么多,却还是几乎没有任何口语写作能力,其作用好像就是用来忘掉效果不差吗?
语言是一种工具,说白了和电脑没什么差别。除非你把语言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否则未必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这种工具的。全民学英语,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英语,可是英语会为你带来什么,也就是你付出的那么多青春究竟会不会得到英语的应有补偿呢?绝大多数人不会。可能是从1840年以来,我们遭受了太多的打击,使得我们很清楚的知道,闭关锁国不行,做一个本本分分的人还不足以能保证别人也本本分分的不会来图谋你什么。所以我们知道要开放,走出去,走出去的前提是什么?学外语。这很可能就是全民学外语的风潮的由来。
可是说真的,真正需要走出去的人在我们的总人口中是少之又少的,也就是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很可能一辈子几乎用不到外语,因为我们都是在中国人打交道,外语的作用很可能还不如方言来得实惠。我们教育的定位很高,总是希望把自己的所教育的孩子培养成全才,可是这是痴人说梦的。就像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先到促进内需一样,其实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国内的这个大市场就足够了,所以外语就是以考试为目的的非出自本性来学习的东西,效果也一定不会好。
说真的,你能看到哪个国家会以别的国家的语言作为从小到大都无法逃避的学习和考试科目?甚至我们会出现过不了四级大学本科都无法毕业的要求。与世界接轨的渴望是急迫的,但是这种渴望应该控制在理性可行的范围之内。
我并不是说英语就应该不学,对于需要他的人来说,英语是必须要学的,并且要学的很好。可是动辄就要全民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兴师动众就没有道理了。英语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工具是要随着工作走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就要有什么样的工具。你非要给电脑编程人员一把锯,你让他做什么呢?
所以对待英语要理智。我们可以将英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且还可以加入法语,日语等等都作为选修课,而并非是必修的课程。需要的专业和人员可以选择,不需要的就不去选择。这总比要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外语要好的多吧。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