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11年,一个民间赛事的长跑 昔日四大火爆赛事而今硕果仅存,“即发杯”乒球赛尽展青岛国球

已有 1019 次阅读    2014-04-15 09:43   标签青岛  长跑  即发  民间  赛事 
日期:2014-04-14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419×600
600×391
600×398
 

    “从一个多周以前就已经有很多人打来电话了,问比赛什么时间开始。”赵仁惠是“即发杯”乒乓球大联赛的主要发起人,从11年前开始,每年的4月底,她的日程表就得与这个动静不小的纯民间赛事挂上钩。在产生了奥运双冠王张继科和新锐明星陈梦的青岛,对于国球的热爱是一种传统,而遥望十几年前那个气氛最浓烈的年代,青岛甚至产生了四大最火爆的民间乒球赛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即发杯”已经成为“四大”中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业余乒球盛会。经历了十多年风风雨雨的民间赛事 ,伴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未来还将产生怎样的蜕变?

    光辉岁月四大业余赛火爆岛城

    上个世纪90年代,是乒乓球在国人的心目中形象愈发高大的年代,那时候在国家队不仅有刘国梁、孔令辉这样的双子星主打,还有马琳、王励勤等好手迅速成长。同一时期的青岛,乒乓球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岛城很多爱好乒乓球的民间高手都十分怀念那一时期的乒乓球盛况,“那时候乒乓球特别火,民间大大小小的赛事非常多,其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四大比赛。”王敦贵是这几大赛事的热情参与者,目前他有一家自己的俱乐部。

    王敦贵所说的岛城四大业余乒乓球赛事,指的分别是市南区主办的“海之情杯”、市北区主办的“市北杯”、一家外贸机构赞助的“绮丽杯”和即发集团赞助的“即发杯”。其中除了“海之情杯”是两年举办一次,其他的都是年度赛事。据青岛市乒乓球协会主席周鹏举介绍,90年代末开始直到后来的2003、2004年间 ,堪称青岛乒乓球运动的高潮阶段,“那时候乒协搞的这几个赛事影响很大,最热闹的时候每个月有两个大赛同时举行,有的选手参加完这个比赛接着就要报名另一个。”据了解,由于参赛人群也特别广泛,很多后来成为明星的选手都参加过这些业余比赛,比如现在已经在国乒占据领军地位的张继科、陈梦,以及后来到香港发展的姜华珺 ,当时都出现在参赛阵容中。

    硕果仅存“即发杯”独自坚持11年

    “即发杯”其实是四大业余赛事中出现得比较晚的一个,不过在最开始,这个后起的比赛就展现出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更加广泛的群众性。“从刚开始我们这个比赛组别就比较多,有十几个组同时比赛,上自七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参赛组,另外我们还划分出机关单位组别、老干部组等,参与人群特别广泛。”发起人赵仁惠曾经是专业乒乓球教练,出于对乒乓球这个项目的热爱,她希望看到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参与到国球运动中来。

    在当时,恐怕没有人能够想到,最晚出现的“即发杯”有朝一日会成为四大赛中仅存的一个。“其余的三项赛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续不再开展了,由于我们的赞助企业一直坚守,所以我们的赛事坚持到了现在。”赵仁惠说,有稳固的企业赞助可能是“即发杯”区别于其他民间业余赛事的优势,“说到底,一个比赛还是要靠赞助才能维持。”即发集团总经理杨为东表示,他们坚持 11年赞助这一岛城业余赛事其实也是源于一种情结,“即发集团诞生在农村、成长在县域,企业有责任为繁荣青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贡献一份力量。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青岛举办的群众性乒乓球比赛,承载着青岛人的梦想与骄傲。我们希望通过赞助乒乓球赛事,将国球进一步发扬光大,弘扬奋力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和求实创新、拼搏向上的企业精神。”

    时代挑战国球情怀VS健身个性化

    如今,四大业余赛事中硕果仅存的“即发杯”成了岛城乒乓球爱好者每年的盛事,“在四大赛事都存在的时候,其实全国性的业余比赛也很多,现在全国性的业余比赛几乎没有了。”王敦贵感慨,退休20年,几乎参加了每一届的“即发杯”,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一个民间的业余赛事能够坚持 11年也是十分罕见的,“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期待,毕竟在全市范围内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据了解,在“即发杯”每年长达半年的比赛区间内,都有五六百人参赛。

    至于为什么只有“即发杯”能坚持到今天,大家认为原因很多。“乒乓球业余赛事的减少,说明乒乓球运动没有十年前那么火了。”王敦贵说,这可能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一方面,健身的人群在分流,放在十年前,马术、高尔夫、击剑这样带有欧洲风情的运动几乎还没有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少年儿童,如今玩什么运动的都有了,客观上造成了乒乓球爱好者的分流。”另外,他认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乒乓球爱好者的绝对数量其实并不低,“就是很多人不来俱乐部打球了,反正乒乓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乒乓球活动场地,有些人甚至在家里就置办了乒乓球台。另外,有一些爱好乒乓球的企业家也有自己的会所,他们会聘请那些民间高手上门陪他们打球,这也造成了一种分流的结果。”

    新的契机全民健身热促使蝶变

    实际上,由于上述原因,“即发杯”的参赛规模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萎缩态势,不过作为岛城唯一的一项大型业余赛事,它依然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说起风风雨雨的11年,赵仁惠感慨这个比赛走到今天确实不易,“我们这个比赛虽然是民间赛事,但是其实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她说,以比赛的裁判阵容来说,每一年的比赛,裁判团队都很强大,其中不乏国际级裁判,“赛事各方面组织都按照最高标准,比赛的这种规范性对于选手也有很大吸引力。”

    当然,除了高级裁判们的倾情加盟,青岛市第二体育场、青岛市全民健身中心等也在每年赛事举办期间提供非常专业的支持 。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场长陈晓政介绍,“即发杯”从第一届到第九届都是在二体打的,“本来乒乓球这项运动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十分广泛,二体这么多年给比赛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已经成了一个传统。”他说,在刚刚结束的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如何更好地将体育工作紧密贴近群众生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乒乓球本来就是二体的特色项目,未来市北区全民健身中心竣工后,我们会把乒乓球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说,对于“即发杯”的支持不仅将继续,他们未来还打算帮助这一民间传统赛事进一步往品牌化方向发展。 记者 马贤贤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