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击球有理(上)——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已有 437 次阅读    2012-08-21 12:42   标签  李晓东 

击球有理(上)
——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击球的五个环节:判断、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距离和调节球。这个内容我的师傅岑淮光以前讲过,《乒乓世界》也发表过,但这么多年我还是有一些新的体会。我和他写的题目一样。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础性道理,希望能够对选手潜力开发、加强理论知识有所帮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凭感性打球,而是用“理”来打球。


“判断不好,踩着凳子也压不下去”


第一个环节是判断。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的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递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出指令到你的四肢。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
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的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
判断分两种,一种叫预判,一种叫盯球。判断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据个例子,原来日本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法太快了。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两条直线打得好。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打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又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就能打。他的线路非常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
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如果我发球发的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我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球。再比如,我发长球,对方回来的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发球的位置,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再说盯球。顾名思义,盯球也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板触球的一瞬间。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回球吃转,这是盯球的方法有问题。
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的反应和动作还慢,其实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只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间,盯对方对球的摩擦方向、旋转和快慢。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盯对方击球的位置。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队有个队员叫何志文(现在仍代表西班牙打球)那时他高抛发球扔的特别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打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的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的那么老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球板。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使劲?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劲是下旋。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也可能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向哪个方向使劲。
再次是盯球速。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打,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球可以练到把不转球和转球的路子发得很相似,这种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真正打比赛时还要盯球出不出台。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甭管到哪打比赛,他到了比赛的地方以后先看新球台的反弹性能。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者球打到哪个位置球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球不出台。
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盯球是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就是睁眼瞎。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
选手训练中判断练得不好,比赛时就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的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问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一大块儿。
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球,比赛中没有这种球。我比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发力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第二个环节是击球位置。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
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
就身高来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稍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的也最多,这个位置就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为她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比如发力比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
站位是要有调节的。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台比较近,就可以加快速度。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很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这就务必要退出来。
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比如北京队原来有个人打直板正胶,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人。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来——站位太近了。
站近了会怎么样?
人在移动的时候,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次之,最慢的是由前向后跑。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向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比较多,二是发不出力。
再说取位。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为一个三角形。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
一般教练教球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另外一点,打球时手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身体重心。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
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需要有两个同一性: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球打的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因为他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腾空,没有支点就把球挑出去?
在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很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所以往往用反手乱甩一板。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来调整。小碎步用的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
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拉的例子。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这一步就往正手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之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
再讲一下取位时的重心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上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像王励勤这点就做的比较好,他拉球能拉住劲儿,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地面的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第三个环节是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是个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
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如果在这个击球点算快的话也是“假快”。好多的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王励勤的反手问题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
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的旋转还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王皓的这个点打的就比较好,是“真快”。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打的。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
第三个是最高点期。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网高的多,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球的旋转出来的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
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和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要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我再介绍一下接弧圈球的诀窍,也跟击球时间有关,分三个部分:第一,对方拉得比较转,防守的点要和网一般高;如果我想发力回击,就在一个半网高或再高一点的位置击球;如果对方的球过了两个网高的高度,那它的旋转就全出来了,王励勤也难压住,只能直接打。
第二,有时控制球的弧线,不能完全靠压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压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边了。其实我们不用压那么狠,要把弧线控制好,一是靠击球时间,二是靠身体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帮助手往下压。身体重心的作用有好几个:稳定上下肢;帮助发力;帮助调节手型。光靠手有时控制不了弧线,而重心对控制弧线长短、高低的作用特别大。
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时候,要学会往下横向发力(以右手握拍为例)。现在好多人教球时经常说反手动作应该往前,但是动作太往前就容易往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接弧圈球的时候反手其实是往右用力,这样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和反弹就容易得多。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