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男子乒坛24年回顾:名将、比赛、格局、风格与其他…(连载)

已有 2047 次阅读    2012-10-11 15:13   标签名将  男子  风格  连载 
真正要让老家伙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克兰帕尔确实打不动了,但另一位老将的执着同样令人钦佩,他就是波兰老将格鲁巴。

格鲁巴,生于1958年,88年的时候已经30岁了。

虽然比老克年轻很多,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高手,30岁基本都是过了巅峰期的。格鲁巴的打法属于典型的东欧式,两面弧圈,反手很强(东欧人的超级技术),力量很大。虽然同为东欧修正主义国家,但波兰体育界对于格鲁巴的宽容要明显好于老克,尽管格鲁巴也是个大酒鬼。88年,格鲁巴一举杀入世界杯决赛并获得冠军,89年又进入了40届世乒赛半决赛——这些成绩都是很牛的,而且是在三十几岁的时候。89年过后,格鲁巴也逐渐淡出了国际赛场,40届世乒赛也成为了真正的新老交替赛场。

退役后格鲁巴一直为波兰乒乓球事业发挥了余热,貌似还当了他们国家体育部门的官员。遗憾的是,运动员时就行为不检点的格鲁巴退役后喝的更多了,于是,悲剧诞生了。

2005年,国际乒联沉痛地发布了一条讣告:前波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格鲁巴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享年47岁。死因——癌症。

唉,希望那些欧洲名将们好好爱惜身体啊!
 
40届多特蒙革世乒赛,国际乒坛新格局终于诞生。

团体赛,四联冠王中国队终于被瑞典人拉下马,而且还是0:5惨败——这大概是中国乒乓球队输得最惨的一次团体比赛。以中国人做垫脚,一个崭新的瑞典王朝诞生了。

单打,瑞典两位新生力量——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杀入决赛,瓦尔德内尔3:2战胜队友,成为外国人10年来的第一个世乒赛冠军。

这个结果几乎是大家都预料到了的——当团体赛打完后。多特蒙革世乒赛标志着乒乓球世界技术打法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1、欧洲横拍打法的发球和台内球控制有了突破性进展,以瓦尔德内尔为首的欧洲新横拍选手们发球都有了横板直握,包括佩尔森这种实力球的打法,大家去看也会发现其发球的细腻性有了很大提高,而瓦尔德内尔的发球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所有直拍选手,而这也是他驰骋乒坛多年的最重要法宝。

2、实力球上,欧洲人既继承了原有的力大劲足特点,同时更加突出了迎前的意识。举个例子,比如阿佩依伦,瑞典男乒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其打法在今天看来相当怪异:两面高吊弧圈,打着打着就退台半吊半冲,看起来很笨重,但却老能赢球——这便是80年代欧洲人打法的突出代表。然而,到89年以后,欧洲人在近台的技术更加的成熟,相持中尤其加强了反手弹击和快拨这板球——这也为整个90年代的横拍选手提供了一个模板,即正手强大无比,反手快速稳健。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前10年,比如王励勤的风格也是如此。如果横拍发球小球不吃亏,近台速度又不怕,对拉实力球又绝对优势的话,直拍如何能抵挡?所以横拍打法成为主流也成为了趋势,连中国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3、颗粒胶打法已逐渐接近死亡。89年对颗粒胶来说是一个大风水岭:89年以后,世界所有顶尖高手的拍子上都至少有一面反胶,纯颗粒胶已经完全灭绝。为什么呢?因为乒乓球技术越发展,对实力的要求就越高。我们经常听到的“顶尖高手标准”是什么?——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而颗粒胶打法不管怎样都无法对拉赢反胶,这算什么“无明显漏洞”?那为什么以前又行呢?因为过去颗粒胶能在近台完全压制反胶,而现在反胶打法的近台技术上来了,你还能赢吗?不可能。

4、直拍打法更加没落。直拍的没落原因可以直接参考上面写颗粒胶的内容,面对困境,各直拍强国都在改革着。

中国人的做法,我们都知道,直拍横打——但是我不得不说,刘国梁出道前估计这个直拍横打前景很难有人认可的,毕竟是一个太大胆的技术创新,还需要时日;韩国人,反胶单面拉,这个打法在刘南奎汉城夺冠后似乎有了希望。反胶单面拉既有直拍快攻的特色,又能够进行中远台相持,所以能够比纯快攻打法有生命是可以理解的。但单面毕竟是单面,随着世界乒坛技术的逐渐发展,单面拉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当然,决定赛场胜负的,未必都是技术,这点在15年后的雅典被得到完美诠释,这些我们以后再说。
从40届多特蒙革世乒赛到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这4年里的世界男子乒坛呈现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合作描绘这一景象的则是四位顶级乒乓球选手——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马文革、金泽洙。

那么,这是一道怎样的画面呢?

首先,这四位哥们不停地进入三大赛事的四强,并且排名比较稳定:

1989年40届世乒赛:瓦尔德内尔冠军,佩尔森亚军;
1989年世界杯:马文革冠军;
1990年世界杯:瓦尔德内尔冠军,马文革亚军;
1991年41届世乒赛:佩尔森冠军,瓦尔德内尔亚军,马文革金泽洙并列第三;
1991年世界杯:佩尔森冠军,瓦尔德内尔第三;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瓦尔德内尔冠军,马文革金泽洙并列第三。

从以上战绩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瓦尔德内尔的战绩最好,佩尔森次之,马文革再次,金泽洙最后。

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偶然吗?
 
打点滴前来更更。

前面说到,89——92年4年里男乒的几次比赛都围绕着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马文革、金泽洙四人打转,这结果是偶然吗?

细心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四人的成绩稳定,恰好反映了当年乒乓球男子选手技术上的潮流风格与优劣势,具体表现为:

1、成绩最好的是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两人同为欧洲横拍打法,其两面既优于直拍的一面,力量上也强于马文革式的亚洲横拍打法,所以成绩最好;

2、相比于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的技术比较单调,以实力球为主,而且发球、台内球技术也没有突破性提高——看佩尔森的发球,和老一辈克兰帕尔等横拍选手相差不大,台内球也是稍微好一点点,主要得分手段却仍然是中远对拉对攻,所以这种打法的生命力就不够,故91年之后佩尔森再未染指单打冠军;

3、马文革的胜利来自其杂糅了欧洲的横拍和亚洲的近台,不过只能算一个半成品。但即便如此,两项相加的威力还是足够的,看成绩就能看出;

4、金泽洙就悲剧了。打这么久还是没有一个单打冠军,这足以说明单面直拍的颓势——台内已无绝对优势,退台又不如横板,一面打两面,跟谁打都吃亏。而且单面打法对身体的要求也很高,若不是老金多年来苦练功夫,不然绝不可能打到04年,只是他的状态在99年已经挥霍光了,后面几年幸亏有一箩筐欧洲老将陪着他,所以才不见得那么寂寞。

所谓历史趋势,就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没有人规定金泽洙这种打法就不能拿冠军,马文革这种打法就只能高不成低不就,瓦尔德内尔这种打法就能够先进很久,但几十年职业生涯过来回头一看,大家,可能包括他们自己都会惊讶地发现:啊!真的耶!

有人能通过精神力量获得额外的收获,比如柳承敏等,但我所知的是,柳承敏只有一个而已。
89至92年其实只是个过渡期,因为之后一个影响了十几年乃至二十年的时代是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开始的。

以前我在瓦尔德内尔吧和一帮朋友聊天,其中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92年,实为世界男乒打法的一个风水岭(女乒我是在关注得少)。这个风水岭分的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89——92年四年间除了瓦、佩、马、金外获得过三大赛事奖牌的选手:

89年多特蒙革世乒赛(并列第三):格鲁巴、于沈瞳(如果没记错的话)——老打法;
89年世界杯:亚军格鲁巴,季军阿佩依伦,还是老家伙;第四名,是一个比利时选手,叫塞弗;
90年世界杯:季军陈龙灿,第四面阿佩依伦——还是老家伙;
91年千叶世乒赛:就是那四个;
91年世界杯:亚军来自法国,名叫盖亭;第四名又是塞弗;
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亚军盖亭。

就是这两个:塞弗、盖亭,以及另一个来自原南斯拉夫,后克罗地亚的选手普利莫拉茨,代表了新时代男乒技术的主流。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