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体育让夕阳更美丽系列之5——虹口老年乒乓队里的爱心故事

已有 755 次阅读    2013-01-21 12:14   标签爱心  乒乓  故事 

图1

图2

图3

站在乒乓台前的两个人,如同对弈的棋手,难免有胜负观,有得失心。但对于虹口区老年乒乓队的队员来说,站在对面的,不一定就是对手,他们更像朋友。 “老年生活,怎么过才精彩?”退休后,66岁的丁自球常常扪心自问。直到有一天,他加入了虹口老年乒乓队——一个80多人的“大家庭”,从此找到了晚年之乐。

  写了十几年的小纸条

  张明亮(图①)是个老地质工作者,曾在西藏地质局任职。他退休后回沪,练过拳,打过太极,但最终把乒乓球作为晚年的主要运动。

  78岁的张明亮是球队里最年长的选手,可一旦挥拍,看上去至少年轻20岁。

  一个人做一天好事不难,但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并不容易。队友敬重张明亮,不光是因为他年纪大,更因为他的爱心和细心。“张老到球队十多年了,我们每周五都能收到他手写的小字条,上面详细地列着一周里的乒乓比赛直播表。”队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公开赛,张明亮也去报名了,却因年龄限制没能报上。张老希望明年主办方将参赛年龄再放宽,他也能过把瘾。

  中学的第一张乒乓台

  人生有很多岔路口,转过一道弯,就是另一道风景。18岁那年,在闸北区少体校打球的李鼎和(图③)响应国家号召,支边新疆,一去就是34年,无怨无悔。

  在新疆建设兵团农业师15团,李鼎和当了近半辈子中学体育教师。“刚到学校时,学生们都不知道乒乓球长啥样。”自己动手,李鼎和找来木材,愣是做了两张乒乓桌,还带徒弟训练。以乒乓为切口,在李鼎和的带领下,学校的各项体育运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老李也被当地6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8年,李鼎和退休回沪,加入虹口老年乒乓队之初他傻了眼。老李不服气,找来专业书籍自学,乒乓水平又迎来了“第二春”。球队里,他又找到了在新疆时的感觉,成了老人乒乓爱好者的“大师傅”。

  打球摆脱依赖自行车

  62岁的崔秀兰(图②)是虹口老年乒乓队里唯一的残疾人。因为下肢残疾,她退休后几乎不出家门,偶尔外出一定要骑自行车。

  经人介绍,崔秀兰鼓足勇气加入了球队。因为一只脚残疾,崔秀兰开始打球时,几乎站在原地不动。张明亮发现了,就帮她动脑筋,设计训练计划,进行“一对一”的特训。现在,崔秀兰的手臂与脚的配合十分娴熟。“体重减了10公斤,出门再也不依赖自行车了。”有了队友的帮助,崔秀兰的球技突飞猛进,她还获得了上海市残疾人乒乓赛的铜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现在,崔秀兰不仅在虹口区残联带了徒弟学打球,几个常年生病的邻居也被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走出家门,加入健身团队,寻找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

  后记

  50年前,虹口老年乒乓队的大多数球员当时只有十几岁。放学后,他们放下书包,在小菜场里架起一块木板,快快乐乐地打起乒乓球。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

  时光飞逝,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的头发从油黑变成了花白。打球的地点也从菜市场搬进了大球馆。“每天早上7时到11时,我们都到虹口区体育馆里打球锻炼身体,球场只象征性地收一点场地费,每天算下来只有一元多。”老人们欢喜,乒乓成了他们老年生活的一种寄托,更时刻感受着半个世纪来身边体育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报记者钟喆

转自:北方网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