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牛逼的哲学认知论指导乒乓球技术

已有 766 次阅读    2015-03-23 17:22   标签乒乓球  技术  哲学 
    本文节选自恩师胡光舟《金庸小说与哲学认知论》我认为读懂了该文对乒乓球技术进步大有裨益。希望与球友们奇文共享之。

    金庸小说的武功设计及其描写,既是它的题材和内容的基本构成,又是作者进行认识论的文学性表述的重要途径。即使在他最早的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也已初露端倪,作出了相当成功的尝试,试举三例。

     其一是陈家洛的“百花易敌,其错难防”的“百花错拳”。这套拳法博采众家拳法为人熟知的招式,但使出来时,每招必定似是而非。它的取胜精义全在于将对手应招的思维定势引向认识的误区。这就从反方向上昭示了这样一条认识论的哲理:任何只凭经验得来的认知都不足恃,经验只适应过去,却往往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经验主义实际上便是一种认知的障碍和取败之道。其二是霍青桐的天山派绝技:“三分剑法”。“所以叫做‘三分’,乃因这路剑术中每一手都只使到三分之一为止,敌人刚要招架,剑法已变。一招之中蕴含三招,最为繁复狠辣。”这同样是将对手应招的思维定势引向认识的误区。与“百花错拳”略有不同的是,它打了一个更 快的剑术“时间差”。(现代排球的“时间差”技术,正是将对手应招的思维 定势引向经验主义的认识误区)其三是陈家洛的“庖丁解牛掌法”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用文学的手段论述技艺与“道”之间的关系,最富思辨色彩的当推《庄子》的《养生主?庖丁解牛》一段。“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其过程为:“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臣以神遇,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余地也。”(以无厚入有间)。此处“技进于道”的三个阶段便是认知真理的 三个层次。陈家洛在大漠的西域故国废弃宫殿中悟得庖丁解牛掌法,达到了武功技击认知的高层次,最终击败了高手劲敌张召重。因庖丁解牛,技进于道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所以陈家洛使用该套掌法时,飘飘若舞,并需金笛秀才余鱼同奏笛伴武。这真是将技击之道的思辨价值化而为文学之道的审美价值了。

   广大金迷喜欢讨论的一个有趣的“金学”论题是:在金庸的十四部小说中究竟哪一种武功最高强。恕我不在这里一一列举金庸小说中各类精彩绝妙武功和它们的代表者,因为绝大多数金迷肯定比我更为熟悉,我还是藏拙为佳。但我要说的是,除“射雕三部曲”以外,其他各部书中的武功基本自成系统,可比性不大。而且还有内功外功(招式套路)两大系列,要比也很困难。除非你有旧时代的山东军阀韩复 那种让三国时的关公和隋唐时的秦琼打上一架的本领。但我还是十分尊重并且喜欢金迷的这一自发金学选题,就如同我尊重自己喜欢专心致志地观看蚂蚁打架和蜜蜂营巢的偏好一样。人活在世界上已经很累,不为无聊之事,又何以排遣有涯之生?据说西方的哲学教师最怕学生家长提问:哲学这个东西,学来有什么用?而且虽说要比很难,可比性不大,但不等于完全不可比。我想,这一问题应当可以从金庸设计和描写武功在认识论的意义上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的头绪。在哲学的认识论上,武功仍然可以牵合今古,泯灭畛域,让关公和秦琼打上一架的。

     最高强的武功自然需要达到对武学之道的真理性的认识,从而必须排除一切认知的障碍。佛学曾经提出所知障。但这也并非佛学独有的概念。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演录》中认为老子倡立“无所得”,便是认识论上儒道释相通的交汇点。《道德经》的德经以上德下德开端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者,得也,不德者,无所得也。无所得为德,其旨与佛法归结于无所得相同。佛家以有所见为所知障,又称理障。有一点知识,即有一点所知障。纵令理想极高,而望去如有物在,便是所知障。

   佛道提出的所知障,在认识论上自有其真理性的意义。因为世上再正确的知识,也只是相对的,也会有不正确甚或谬误的一面。在这一意义上,你认知越多,被不正确或谬误的知识阻塞了你认识世界通向真理的道路的可能性便越大。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无知,故所知障尽。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一字,自是老子哲学最基本的范畴,然而求玄之道,老子却说:“涤除玄览。”连“玄”都非扫除不可,何况其他。这样,在相对的意义上,知识或理论便成为你认知的误区。

   俗话说“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或曰:“读书越多越笨”,甚至古龙经常宣扬的: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相对的认识论意义或许便在于此。 那么在金庸小说中,哪一种武功是排除了一切认知障碍的呢?只有一种,曰:“以无招胜有招”。请先看《庄子大宗师》篇的一段文字。颜子(颜回)语孔子曰: “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 曰:“……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按,“坐忘”即一切皆 忘之意,亦即“无所得”之“上德”。“益”,指学业上有所进益)金庸写《笑傲江湖》,风清扬教令狐冲剑法,独孤九剑,招式全部忘去,然后以无招胜有招。而《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率朝廷武力,伪装明教教主教众,袭击武当山。张无忌率明教诸侠驰援。自己化装小道童,请张三丰现场教太极剑,然后与阿大(方东白)比剑决斗。这段描写亦是“技进于道”的精彩段落,读金庸小说者当不会或忘: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人喝采……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吧。”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儿,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忘记越多了。……”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大家请对照上引两段文字,孔子教颜回与张三丰教张无忌
的方法不是如出一辙吗?张无忌学太极剑得到的是“无所得之上德”,其学习(认识)方法便是“坐忘”。亦即是排除认知的一切障碍。下文作者解释此意曰:“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二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能将所有剑招忘得一干二净的纯正“无招”剑法,达到了武功之道的制高点,不就能所向披靡,天下莫之能御了吗?

    金庸起用《庄子大宗师》的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将经典学术的深刻思辨进行大手笔的熔铸,然后不落痕迹地转移到小说情节的审美表述之中。当今之世,中国的小说家具有如此丰厚的学养,又能作出如此神采飞扬,深入浅出的文学描写的,恐亦难以多见。当年我读金庸小说,每每为此类情节(在金庸小说中绝非一处两处)而击节叹赏。觉得得到了很大的精神享受。现在重新体会,仍然是回味甘美,齿颊留芳。 

    以上所说,当然还只是金庸小说所获得的局部哲学思想支撑,金庸还有一部小说《侠客行》,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不算起眼。但却是一部全书的基本框架结构获得哲学认识论思想支撑的精彩小说。也因此《侠客行》全书便成了蕴含深刻哲理的一个完整寓言,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为了解说《侠客行》所体现的思想,我想先说说中国哲学史上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知行关系问题。在提出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等互相对立的命题之外,还有一个十分激进的学派,只强调认识过程中实践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从读书中获取知识。

     清初的大儒颜元(习斋)和李 (恕谷)的颜李学派反对读书,否认读书是学问,尤其否认注释古书是学问,乃至否认用所有各种方式的文字发表出来的是学问。他们以为专读书能 令人愚,令人弱。“读书越多越惑。审事机越无识,办经济越无力。” (颜元《朱子语类评》)“试观今天下秀才晓事否?读书人便愚,多读更愚。但书生 必自智,其愚却益深。”(同上《四书正误》卷二)颜李学派将实践在认识过 程中的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即有感于明代读书人的知行脱节,只知不行,空谈误国,导致了明朝的覆亡。也有哲学认识论史上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依托。至少,它与佛学的所知障和禅宗的不立文字,拥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

     颜李学派的知行观,在中国哲 人文思辨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思辨价值和实践价值。 《侠客行》便构筑了这样一个关于所知障,“读书越多越惑”,“书生自智,其愚益深”等认识论命题的的精彩寓言。侠客岛上二十四座洞窟之中石壁所刻的李白古风《侠客行》中包涵了一种奇功绝学。这套绝世武功魅力非凡,倾倒了当代的无数武林高手。但历时四十余年,集武林数百高手之智慧才力,居然无人能真正解得。谁都师心自用,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有所收获;但谁也不敢说自己的破解是真知灼见,并且真正解决了问题。在形而上的层次而言,这正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寓言,亦即人类关于“真理”及“科学”的探寻,本来就没有一条固定明确而且惟一不二的道路可走。

    西方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科学与真理的发现与探寻的过程只不过是一些“猜想”及其对某种“猜想”的反驳过程,因此谁也不可能掌握终极真理。 小说的结尾破解这一谜底的人,却从根本上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一套来自李白的古风《侠客行》,并配以图画与注释的绝世武学,所有的人理解都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而这些人都是当世的武林精英,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都是自己专业的高级专家。他们凭借自己的深厚文化和武学修养,本来应当是破解《侠客行》武功之谜的最佳人选。但他们却被自己的专业素养引入迷途。读书越多越惑;《侠客行》的繁复注释越辩越缠夹不清;自作聪明,师心自用的结果是“其愚益深”。这“天降大任”的破解勾当却一举落入小叫化石破天(狗杂种)这个一字不识,思想单纯得出奇,且身世如谜之人之手。

    石破天虽亦随众进入石窟“随喜”,但惟独他一人是无意、无心,且自以为不能也不敢去破解这套武功之谜。但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他处处歪打正着。原来,破解的关键根本不在文字却在图画上的蝌蚪。佛学“八正道”的第一条乃是“正见”,即“斩无明”,亦即求得知识。而另一方面,求知过多,过甚,过死,便会形成“所知障”,也便是成见。固执成见,所知成障,便会适得其反。要获得真理,势必需要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而石破天无欲无求,又正是一个最胸无成见最不自以为是的人。而且他武功虽高,却并非主动习得,都是被动加身。因此武功之道,于他全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石破天可以说是毫无自觉的武学修养,也就不会所知成障。这就是《侠客行》寓言 所要告诉我们的。(以上关于《侠客行》寓言的解说,部分参考了陈墨先生 的见解,不敢掠美,特此说明) 我衷心地感到,凭我的学识,实在很难追踪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区区妄图发覆之作,敬请指正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 云里的猫咪 2015-03-23 17:41
    知己知彼,见招出招,随时调整,百战不殆
  • 郝运基 2015-03-23 19:43
    乒乓球的学问可大啰,。。。。。。
  • 舒乐 2015-03-23 20:29
    云里的猫咪: 知己知彼,见招出招,随时调整,百战不殆>
    巾帼不让须眉啊!
  • 凡花落尽 2015-03-23 20:44
    世间万物皆学问!受教啦!
  • 漠北 2015-03-23 21:05
    任何只凭经验得来的认知都不足恃,经验只适应过去,却往往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经验主义实际上便是一种认知的障碍和取败之道。赞同
  • 云里的猫咪 2015-03-24 08:48
    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念自己的论文,多年以后再读,仍然唇齿流芳。读这篇文章,既在行文的精彩,更要体会思辨过程的精彩,就像欣赏一曲舞蹈,招式的美还在其次,透露出来的精气神,让人倾倒。
  • 云里的猫咪 2015-03-24 21:43
    今天打球完胜,什么样的节奏。
  • 舒乐 2015-03-30 14:26
    云里的猫咪: 今天打球完胜,什么样的节奏。>
    舒乐从小没有学习过乒乓球,纯民间打法,现在想来有些像是“三分剑法”,让对手不知道我往哪里打。。。。。再次拜读了,又有了新的灵感闪现,有用啊有用。谢谢你,谢谢这篇文章。
  • 云里的猫咪 2015-03-30 15:15
    舒乐: 舒乐从小没有学习过乒乓球,纯民间打法,现在想来有些像是“三分剑法”,让对手不知道我往哪里打。。。。。再次拜读了,又有了新的灵感闪现,有用啊有用。谢谢你,谢谢这篇文>
    对头,对于业余打球,就是要忘掉招式,专注于比赛和对手,提高阅读对手的能力,让自己的招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变。
  • 舒乐 2015-03-30 15:27
    对头,“阅读对手”很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机会重庆见,一起快乐乒乓。
  • 老乐 2015-03-30 21:57
    石破天原来才是我偶像
  • 陈彤 2015-04-09 16:58
    网上有全文。
  • 踏歌 2015-04-24 13:03
    钻研文学(古典)、钻研乒乓球、钻研武学巅峰,其本质完全一样,需要凝神静思,勤练不辍。比如我现在一心练球,原本两年前构思好的一本术,到现在还是10000字以下。回到家就看乒乓视频,顾此失彼,熊掌鱼翅不可兼得
  • 踏歌 2015-04-24 13:04
    猫咪明显能耐心的码字,打球来去自由。女孩子还是搞搞文艺更可爱些。偶尔打打球换换口味
  • 踏歌 2015-04-24 13:07
    金庸武功里面,剑法最强的当属《越女剑》的阿青。武功的话,综合类首推《葵花宝典全册》
  • 流水 2015-07-19 19:05
    云里的猫咪: 知己知彼,见招出招,随时调整,百战不殆>
    细想来仍需足够的功力储备,譬如神龙岛主及夫人的“英雄三招‘及”美人三招“大致就是如此了
  • 渠纲程 2018-11-23 08:56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