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关于迎前问题

已有 402 次阅读    2012-04-21 11:43   标签问题  2001 
关于迎前问题——所谓“迎前”是针对击球时“等球”的现象而提出的改进办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等球是指击球过程中身体或动作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与球的运行对接起来,出现脱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动员身体主动参与运动不够,还没有掌握击球的基本规律和特定的节奏、节律要求。对业余球手来说,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而又缺乏实践体验而出现的动作毛病。 我们知道,乒乓球是对抗性的项目,凡是对抗性强的项目都需要双方的主动参与,如果一方被动,就会让对手抓到机会,“等球”就属于被动的范围。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回球短,或来球的速度不快,球不往前走时,你一等,就失去了回击的最好时机,不仅留给了对手足够的应对时间,而且也为自己使用技术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回击的威胁。如果身体协调性和使用技术的能力不强,由此将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目前,在强调和重视力量和旋转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克服“等球”的现象。 怎么样“迎前”,首先要建立主动的意识,只有当你具备主动意识的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在即刻情况下动员身体参与运动。主动表现在你要将自己真正的投入到运动中去,也就是使自己的运动状态与比赛中球运行的状态保持一致,通俗点说就是“逢快则快,逢慢则慢”,能够调节自己的击球节奏,使身体与动作始终与球的运行状态保持和谐。比如,来球是弧圈,速度快,旋转强,那么你必须也要适应对方的来球速度,抢时间,在球上升期反击,无论你采用快带还是对拉,你都必须抢到最佳的击球点,这一个过程,就是主动的过程,而主动,就表现在你能动员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抢到这个点,那么,用“迎前”这两个字就概括了动作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身体的适度前倾,腿部从后向前的瞪伸,前臂与上臂向前挥击,身体的整个重心向前上的转移。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充分的动员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参与“前迎”的动作,充分动员身体参与迎前击球往往是在获得更加主动进攻的情况之下,比如在下旋来回中先于对方上手、先于对方拉起后连续进攻、出现高球等机会球、主动相持的情形下等等。 我们强调的“迎前”,主要是针对对方下旋来球情况下有等球现象来说的,显然,这与主动抢先上手的意识有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意识不到位而出现的。在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时,你想继续提高,增强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实际运用技术战术的效果,主要途径是从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意识入手。意识是摸不着的思维,但确是看得到的表现,当然,建立意识与提高技术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你有什么样的技术,就会去思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战术,技术与战术的充分发挥,就会看出你具备了什么样的意识,再好的意识没有技术战术作为支撑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不能“迎前”,首先我们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能争取主动的技术缺陷,如果排除,那么,你就从进攻意识上去反思一下。不管是什么球手,应该明白乒乓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是什么?你如何利用制胜规律来充分的发挥自己现有的技术水平,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你打的球会让自己都感到没有一点道理。 “迎前”也可以是局部的,也就是说并不要求所有情况下都动员全身去“迎前”,与等球一样,机械的教条的看待“迎前”,同样也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迎前”有迎前的必备条件,比赛中攻防转换决定了你不可能永远处在主动的位置上,当你被动的时候,非要逼着自己去“迎前”,这就适得其反。任何情况下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你被动的时候,你要思考的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使被动转为主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落点的调动。那么,被动情况有没有迎前的动作呢?我看也是存在的,被动情况下的迎前主要是通过手臂的功能来实现的,这也就是我说的局部迎前。通过对高水平选手的比赛观察,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点,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