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马凯旋——两强相遇智者胜④━业余对阵案例分析

已有 1022 次阅读    2013-10-18 20:18   标签案例分析  style  如何  马凯旋  业余实战 
  D如何战胜C?
  D自己发球时

  正手侧身发转不转至C的反手位

  原则是尽量不让C先上手,以不转为主(便于自己上手),机会好时可发力。如有难度,上手后站住自己的位置,打阵地战,上手的落点方面以去C的反手为主。

  发急下旋长球到C的反手或中路

  此时C回球一定较长,如时间、角度上允许,可用正手冲;来不及的话,用摆速和对方相持——也就是说,不必拘泥于一定要用正手冲。同时,这板球不太容易爆冲,由于自己发的是急下旋,对方回球势必较快、较长,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发力得不偿失。因为若无谓失误增多,自己会对这套战术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对于我方而言,一言以蔽之,机会好则正手冲一板解决战斗,机会不好咱就定心打相持,这一战术思想要明确,实战中的运用要简单、坚决。

  C的接发球长、不转、飘?

  反手“蹭”起来,多撞少摩擦,因为借不上力。还击这板球时容易犯的错误,一是想发力,二是想拉转,但实际结果往往反而把自己顶住,没有时间退出去。落点主要去对方反手,因为自己回击这板球本身已有一定难度,再想回直线或是侧身则难上加难,而且回直线必须要快。尽管C的反手变化多,但我方先用反手蹭、挂,毕竟是自己在上手,业余选手即使被动性上手,局面也不至于像专业的那么被动,除非对方是特别熟的人,知道你这板球不过是“比划”一下,否则C也不容易看清楚,也会心不定。

  同为发转不转,到反手半出台和边线半出台有何区别?且都是配合反手不出台?

  笔者以为,发到边线半出台更好。这样可以限制C正手的使用,但须注意,除极个别情况外,我方第三板也不能再搓了,因为我方的发球若从边线出台,则C回至我反手边线也是最容易的。我方发完球之后,习惯性的思路多是向反手位移动准备侧身,这时若来球到我方边线出台,我也便于用反手挂起。此外,若有能力,则发不出台球时以刚刚不出台为最佳,这样直板反手的技术变化也难有用武之地——直板反手击球时的最佳控制点往往在手臂伸直到百分之七、八十处最舒服。

  如何抓住C反手摆短较差、正手挑较差的弱点?

  可适当增加发到中路的短球比例,这样C回球的角度也小,易于我方上手。必要时,不妨试试发自己并不太擅长的侧上旋球,相当于“以短打短”,可作为备用战术。注意,C接发球时摆短和挑较差,并不等于搓起来之后也差。

  如何抓住C关键时刻容易紧、上手不坚决的弱点?

  可发略带侧上的不转球,至C的中路偏正手不出台,我方准备抢攻。如果我方对于反攻C挂起来的球比较有心得,也可有意发半出台球,迫使C上手但又不敢发力,这招也是老瓦常用的。

  DC的发球时

  基本原则

  凡是出台球,尽量抢先上手。可否发力冲,视情况而定。

  不出台的球,以控制为主。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控制,主要是指不让C舒服地上手,即使C能够上手,也发不出力。这样,我方就可争取在顶住C第一板之后,使比赛转入相持。说到这儿,有点不算题外话的话题:自己有一板令常人望而生畏的爆冲的选手,其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总想尽量多地使用爆冲的欲望,但比赛与玩球不一样,不管你冲得多快、多暴,即便恰似一道白光,若没能沾到球台也是枉然。笔者想说的是:(1)从技术上讲,一场比赛下来,能用100%的力量去冲(或扣杀)的球,恐怕连5%也不到(当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不在此列);(2)拼命的爆冲与“敢打”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弄不好,自己的心理上会变得不平衡,反而影响其它技术的发挥,而乒乓球(单打)是单兵作战,心理上若出现问题,有时比技术上出问题更难于克服。

  对于反手位的短球,可能的话,拨一板到C的反手。逼迫C打摆速,同时也使自己的接发球不至于显得太单一,而让C易于适应。具体落点则需视情况而定:大多数的直板选手,在反手位略偏中路的位置上,反手推挡较容易发出力,那么我方拨的角度就要避开这个点;当然也因人而异,如果C是上步到反手位边线大角时发力好,那么我方就以去C的偏中路位置为主。这也与身体条件有一定关系,通常个子不太高的选手,大多偏中路好,而郗恩庭、李景光、许绍发、蒋澎龙的反手大角相对发力更好。

  接发球判断不清旋转,怎么办?

  笔者建议搓长至C的反手。通常,教练员都会推崇按一种旋转接,因为这样“命中”的概率是50%,如果两头猜,也许两头都落空。顺便说一句,当年南斯拉夫的斯蒂潘契奇,他是少有的几个第一次遇到长胶倒拍(陆元盛)却不致方寸大乱的人之一,为什么?他搓球的旋转强,甭管对方发什么球,都自己主动发力搓一板加转,用自己施加给球的力量去抵消来球的旋转,对方回球之后自己就上手冲,从而把接发球简单化。当然,一般人不可能有他那么好的加转功夫,但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业余爱好者大多对搓加转不太重视,而是喜欢尝试撇、抹……这些技术固然旧鲜、有时代感,但业余对阵中实际的效果到底如何呢?中国的直板弧圈好手,从郭跃华、郗恩庭到马林、闫森,历来都有一板加转搓。(这其中,也有历史沿习的影响,最早容国团就可以靠搓转不转把对手“搓死”,后来王志良又首先把这种球借鉴到了横板上。)业余爱好者自然难以练到那么炉火纯青,但这板加转搓还是有其实用价值的。从训练上说,也只有先搓得转,才能把不转搓好,只有先搓得长而转,摆短才能有质量。个人认为,这对于提高业余选手的接发球水平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直接搓至C正手的难度较大,尤其对于横板选手来说,手腕需内收以把板形横过来,有时脚下还需要垫一垫。

  第三板C几乎没有再以高质量搓回的可能性,更可能的是“兜”过来的上旋或不太转地“托”过来,我方可准备进入阵地战。来球太慢就用正手,一般球则用反手,可以加力,也可以变线后转入正手上手。但也应留意,尽管是我方在控制对方,但毕竟是对方在上手。

  C发转不转至我方反手位不出台?

  摆到C的反手,基本以借力为主,只要别出高球、短一点即可。回球落点尽量靠近中路,防止从边线出台。就用反手摆,这样自己的位置站得住。侧身摆虽然更先进,但要权衡清楚你对这种技术的掌握程度如何?何况对方还有下一板,不可能每球都在你的计算之中。(图一)

  针对C爱发转的特点,接发球时可结合搓长,是常规搓,而不是快搓,不需借力太多。由于来球旋转较强,劈长有些难度,短而转的来球一定慢,业余选手可在借力中发点力,能搓得快、有点转即可,尽量长一些,落点上以逼住C的反手大角为主。个人认为这样比劈长更有把握,效果也不差,当然若劈长特别突出则另当别论。(图二)

  两者配合运用,自己无论在技术使用上、站位调整上的变化都不大,利于稳定发挥。业余爱好者打球,有一定水平的人,自己发球轮中都“有一套”,所以主要比两点:一是接发球,二是看谁的无谓失误少。

  此时C可能用反手“捅”或正手半抹半搓,回球多长而不太转,所以我方必须上手。第四板以中等速度、中等旋转挂起来,保证命中率,全到C的反手位——我方反手挂斜线或正手拉直线,用反手便于借力但不一定退得出去,用正手则可能借不上力,孰优孰劣需灵活处理。

  C用反手发侧上、下旋到我方正手短?

  开始以接得稍长为主,主要借助于半撇半搓(略带向外拐的弧线)的手法,落点以盯住C的中路和反手为好。这其实也是一种训练过程,以便让自己能够把手腕横向打开。接得有感觉了、比较适应之后,如能在落点上灵活地制造出全台变化则更好。若C第三板主动将球变成上旋,我方第四板必须压得凶一些、速度快一点。(图三)

  C用加转与急下旋发球组合?

  首先注重接发球的站位,宁愿退后也别贴台——如果C发近网短球,球的运行速度一定偏慢,我方上前回接相对较容易;但如果C发急球,只要有一定质量,我方临时想退出去几乎没有可能。

  其次,接发球时切记提醒自己,不能“托”,也避免过多发力而致失误,注意巧借来球之力,回得有一定速度,避免高而慢即可。

  最后,接发球的技术使用上,可能需要配合一些非常规的东西,比如借鉴直板的半挤半搓。

  相持

  发挥自己正、反手实力较均衡的优势,主要拉住C的反手位,正手伺机冲杀。只要有耐心,在发球、接发球环节上不要输得太多,基本就是我方的上风球。

  如何利用C扑正手多为冲直线的习惯?

  变C的正手后,提醒自己在反手位等住。在我方接发球难度不大、或自己发球时C控制严密我方难于上手冲的情况下,掌握主动变C正手的能力,这也是一种避开C反手变化多的战术手段。

  如何抓住C对正手位来球一般吊的特点?

  如果自己变至C正手位的球旋转不强,C的拉球通常也不会太转,所以要提醒自己注意,机会好时下一板可采用扣杀之类的技术,机会不好时也要打,但别太发力,由于C的重心已经不稳,只要你把球打到台子上并控制好落点,随后再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如何抓住C推挡不够稳健、少有加力推的弱点?

  不要太过多的变线,避免一边一下反而让C的弱点得到掩盖,争取自己先发上力、加上转。

  关于借力

  有的人把“借力”与“发力”对立起来看,许多业余选手击球时,借力就是单纯的借力,发力就是单纯的发力,实际上乒乓球运动很多时候要求在借力中发力。小孩子学球,最初是徒手挥拍,纯粹属于动作上的模仿,随后就是喂多球,喂得都比较舒服,这时候小孩子打的几乎都是借力球。逐渐地,教练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注意前臂收缩、注意击球位置等等,目的都是加强击球力量。抛开重心交换等问题不说,此阶段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合上来球之力的基础上谈发力。假如刚练球就一味发力,动作必定显得僵硬,甚至可以说这个选手将来训练出来不会连续攻。又譬如反手技术,球迷们或许对老瓦、王涛的印象很深,他们在击球时间、击球点等各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借力打力。业余选手要想真正有所提高,不仅应在技术处理上,更要在对乒乓球的理解上深入体会借力的重要性。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