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瓦尔德内尔VS马琳,刘国梁VS施拉格

已有 4178 次阅读    2013-01-04 17:20   标签    瓦尔德内尔  刘国梁  半决赛 

接下来两场半决赛就很有看头了:瓦尔德内尔VS马琳,刘国梁VS施拉格。
这四个人的出线就有点意思,因为四人全是打前三板和小球的选手——小球选手打球看起来很过瘾,因为大家算得很精准,有种艺术的境界;相持对拉神马的话固然,但毕竟是体力活,感觉有点粗。四大小球选手的入围并不是偶然,因为到后来统计,荷兰世乒赛直板选手的夺冠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几(可能记错了,大家可以去看后来决赛视频时屏幕底下的小字,里面有统计),从单打到双打到混双,到处充斥着直拍打法的身影。施拉格和瓦尔德内尔虽然是横拍,但都是斗前三板的选手。所以说如果不改大球,直拍打法不但不会下风,相反还能在直拍横打弥补之后对横拍取得一些优势,因为如果是推挡为主加横打的话将有效解决了反手的漏洞,反正是小球,所以前面仍然可以控制住,横拍的大力量优势也不那么明显,直拍打法只需前三板继续过硬,球到反手了用横打过渡一下即可。
有人会说拧拉仍然是威胁,但如果是小球,那拧拉出来的球力量就不够大,尽管有速度旋转,但对直拍选手的威胁反而不如大球时代的拧拉威胁。凡是接触过拧拉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之所以拧起来后直板无法继续台内控制,其实主要在于拧起来的那板球很“重”,所以不管什么方法处理球都会容易出台,形成被动。而在小球时代的话,拧拉起来的球有速度旋转却没有力量,直拍选手虽然也可能接球出台,但却相对容易控制落点——直拍选手的手感都很好,所以球如果力量不够的话以推挡都可以算计线路,这样就不像今天这样被动。所以改打球着实是改变了后来的世界乒乓球技术格局,这些我们后面会专门进行系统分析,暂且打住。
就比赛顺序而言,马琳对瓦尔德内尔这场在前面,联系到孔令辉和萨姆索诺夫都分在这个半区,所以大概这边是上半区。
这场球,是令无数瓦迷痛心疾首,而无数马粉们振奋不已的一场球。瓦尔德内尔原本已经胜券在握,结果自己把自己玩死;马琳原本毫无生气,结果硬是活活拖死了老瓦。
若要给老瓦评一次最遗憾的球,综合考虑比赛级别、比赛经过和比赛结果的话,我认为这场球是当之无愧的No.1。而马琳,也正是接着这次比赛的东风而平步青云,直冲中国队前几号人物,说这是一场改变了马琳命运的球毫不过分;至于对;老瓦的话,没这么夸张,毕竟人家都是三大赛事的四冠王大满贯选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总体而言输了就是输了,还是很不爽的。
下面请看详情。
整场球一开始就洋溢这热情的气氛——欧洲观众很高兴地看到了卫冕冠军再进前四,而且又是欧洲主场,大家欢呼声是很嗨的。马琳倒是生龙活虎,估计进前四就是他设想的本届比赛的最好结果,现在摊上老瓦,而且还是刚杀败国乒一哥孔令辉的老瓦,大概是没戏了的。瓦尔德内尔方面,不知为何一开场就显得很紧张一样,反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真的很少。两个心态完全不同的人碰到一起,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确实出问题了,只是顺序不对。
第一局总体而言两人是在试球阶段。后来人们说二人之前完全没对阵,但我听江嘉良直播的时候说了二人已有三次交手,马琳两胜一负,是真是假不清楚,但不管如何,打了也是些小赛,对世乒赛半决赛这种级别没多大影响。即便马琳赢了几次,但前面说了,当年中国队退役的没退役的都惧怕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除外),小马哥绝对也是怵之又怵的。马琳是肯定研究过老瓦的,不过大概是跟着全国家队顺便的研究,自己单独研究是不现实的,毕竟当年的他还在苦练技术,没时间琢磨太多,同时他跟老瓦对垒的机会本来就少;至于老瓦,估计是没把马琳当回事的,类似于对付路人甲路人乙一样。双方总体而言都互不大熟悉,好吧,那就试试吧。
总体而言第一局马琳的发挥还是不错的,但老瓦明显就技高一筹。马琳这回算是真正领教到了世界第一前三板横拍的老瓦的厉害:自己作为直拍选手,居然完全在前面斗不过老瓦,而老瓦则几乎完全能判断清楚自己的球,封堵、抢攻得心应手,于是无惊无险地拿下了第一局。
第二局马琳就有些惨不忍睹,基本上被老瓦完全控制,早早地便落后了N分,最后21:13还是多少就输了(懒得回去翻了)。
直到第三局,老瓦仍然牢牢掌握了场上的主动权,一度16:12领先,尾局还18:17领先。
接下来的事情,是你永远无法从别的选手身上看到的。
马琳发球,第一个,老瓦直接挑正手,失误;
第二个发球,老瓦又挑正手,失误;
第三个发球,老瓦又挑正手,失误。
比分一下子变成了18:20,瓦尔德内尔落后被拿到局点!
世界上只有老瓦会这么处理球,看王励勤横滨半决赛挑马琳两个正手就被称直播厅的郭跃华称为“灵感出来了”,被杨影等人夸得上天,隐含的意思就是——这种处理球方式,没什么人会用。
是的,高水平选手很忌讳送正手,所以你看塞弗、马琳站位都站到了左半台外面近半米的地方,又有几个人敢发球直接偷袭正手的?因为他们一旦扑上去了,自己基本上就是个必死——他们是真扑得上!你再看业余的,几个那么站位的?最远大部分也都至少右脚在台内,因为业余没有那么好的步法,站那么远估计对手球球都偷袭了。
老瓦不但挑了,尼玛居然还连挑三个。而且,就在被马琳20:18拿到局点后,马琳第四个发球,他居然又挑!
靠,简直匪夷所思。这个球虽然挑上了(马琳真不会想到他还敢挑),但还是19:20落后。
第五个球,老瓦终于不挑了——这个球旋转比较明显,挑是绝对的死。撇一板反手,马琳拉起,老瓦反拉失误,靠,19:21,就这样丢掉了第三局。
比较搞笑的是,据杨影回忆,此时中国男队的观众们大部分都走光了,因为大家觉得马琳基本上是没戏了,结果后来得知马琳赢了比赛时都惊得目瞪口呆。
老瓦也太不严肃了!
但是回头一想,老瓦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为老瓦。
是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将比赛和享受融为一体的境界。虽然这场球最后是输了,但你看他赢的比赛,难道不正是打出了无数人倾倒不已的艺术球出来吗?
老瓦有句名言:年轻的时候要尽量什么技术都尝试,到老了就没机会了。是的,横板直握、侧切、放短、侧拐弧圈……这么多“非主流”技术,大家也不是不会,但真正大赛的时候,有几个人打高球时会选择放短?有几个人反手会选择侧切?有几个人会舍弃正手主动的局面而选择拉侧拐?难道瓦式发球被他所最先使用并推广是偶然?我看过老瓦89年前的很多比赛,那时他的发球是很杂乱的,也不是彻底的横板直握,后面三个手指还是相当握住拍柄的。老瓦的发明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那么一点一点积累改变出来的。他不像王皓,有个执着的爸爸为自己选择道路;他的路,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所以今天的乒乓球选手们确实都应该对这位伟大的前辈说句谢谢,因为他,所以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有谁愿意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而采用那么多在当时没人能确定是否有效的技术?
这就是老瓦,一个真正的大师,怎么评价他都不为过。所以我们看到了他这次自己玩死自己,殊不知,他的成功里面,也包含着这些“玩”。44届梦幻之旅里的很多球都是平时看不到的,如果这次是玩死自己,那那些就是玩活自己——事物都是两面的,所以这场球,输得既是必然,也是实验后并存的风险,正如王皓为了两面弧圈而面对的风险一样,所以我一直认为,之所以只有他们二人能大赛如此常青,绝非偶然也。
当然,输了球就应该检讨。老瓦此番玩世不恭,绝对是要批评的。这就好比犯了错误就老找根本原因一样——根本原因基本上就是大而空的东西,只能作为事后分析的依据,不能成为具体问题的借口;而且我一直认为事后找根本原因就是一种成败论英雄的做法。
作为瓦迷,我毫不为老瓦开脱:这场球实在太令人失望了。你说你丢了第三局就丢了吧,前面还两局垫着呢。而且仔细看后面两局,如果打11分甚至15分我估计老瓦都不会输,丫的就是打到后面感觉就气泄了一样。这种情况有点像11年世界杯决赛王皓输继科,但王皓是第三局没拿下后面就兵败如山倒,老瓦第三局后打得还是很靠谱的,就是挨不到最后面。
可能是太想尽快结束战斗吧!
欲速则不达,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最后一球吃发球,老瓦就这样跟自己的第三次世乒赛决赛说拜拜了。虽然进了他也估计赢不了(对刘国梁),但总比没进好吧?马琳呢,也算是努力+机遇,努力大概占了百分之九十。赢下萨姆索诺夫、金泽洙、瓦尔德内尔,这是铁板板的成绩,但如果是孔令辉赢了老瓦晋级的话估计就悲剧了——两年后大阪世乒赛改大球了,马琳半决赛还是输孔令辉,两人打法有点克,相互又太熟悉。
当然,不用假设太多,上天虽然经常不公,但相对来说还是偏好的,不然咱们这世界早乱了。马琳付出了那么多,孔令辉一路上来没什么强敌,最后一个进了决赛,一个前四都没进,这也算是对马琳的一种奖励吧!
至于施拉格和刘国梁这场球,没看前我很想看,看了后未免有点失望。想看,是因为想见识一下这两个小球高手的对决;失望,是因为看了后发现过程算是极其的乏味。
首先发接发环节,施拉格很不适应刘国梁,刘国梁一般不适应施拉格,主要还是逆旋转这个发球。这可以理解,施拉格多年酱油哥,基本上没机会跟刘国梁交手,在欧洲也没见过顶级的正胶和直拍选手——欧洲有很多直拍海外兵团,但水平嘛,何志文排第一,你想想有多高;而且光是何志文施拉格都略有下风,何况老何跟刘国梁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刘国梁虽然也不认识施拉格,但一来自己是正胶,不怎么吃旋转,二来欧洲用逆旋转的人不少,所以很可能就接触过。以刘国梁之聪明,大概也能推测施拉格的球是怎样,所以虽然小有不适应,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相持就很乏味了,基本上就是大家接不好发球,然后球变长,大家都退几步,不是施拉格以其相当难看的正手动作连续拉刘国梁,就是刘国梁以其略有猥琐的正手攻球抽杀施拉格——不是我黑刘指导,因为正选手本来就是近台打法,退几步动作实在有点难看;外加刘国梁身材矮小,发球发得脖子都有些弯了,所以动作就更诡异了。
说起刘国梁的歪脖子,真心是事实,不存在大家嘲笑的意思,这可能真是练着练着练出来的。同样大家看孔令辉,也存在明显驼背的问题。运动员长期训练的伤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你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人家十年甚至一年的运动量。所以相信刚开始听说有机胶水对人身体有害时也会跟我一样想:这能有多少害?但别人是天天接触,你一天、一个月、一年下来能闻多少次?多长时间?这没得比。
刘国梁最终以3:1战胜施拉格晋级决赛,以后来吉隆坡老瓦的表现看,就算他赢了马琳,估计也难过刘国梁这一关。就这样,自1988年刘南奎金琦泽对决的11年后,三大赛事再一次两个直拍对垒。
一边,是奥运会双冠王,只差一个世锦赛单打冠军便可称为大满贯选手的刘国梁;一边,是连克萨姆索诺夫、金泽洙、瓦尔德内尔三大高手,冲劲十足,气势如虎的19岁小将马琳。
决战,一触即发。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