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连载】男子乒坛24年回顾:名将、比赛、格局、风格与其他…

已有 1676 次阅读    2012-10-12 11:57   标签名将  男子  风格  连载 
根据我本人的妄自定义,我认为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至今,国际乒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弧圈机器时代。

纵观92年以前,几乎所有乒乓球选手的打球动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形随球走,何谓行随球走?比如说对方一个球过来,你正好在合适的击球位置,则你会拿出自己看家的本领扇过去;而如果你不在,则整个人就跟一团沙子一样跟着球跑,一点形象也没有了。

这种情况是否很类似?

没错,广大没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朋友打球就是这样,整个人就像什么呢?参考佩尔森,我和朋友们讨论后对他动作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水蛇”。其余让我们看看另外几个人:马文革打球动作很随意,特别是反手快拨和敲击,握拍的样子就不像今天的专业选手;金泽洙、刘南奎那僵硬得惨不忍睹的台内球处理让我每每有种自慰的感觉。即便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瓦尔德内尔,你看他早年的正反手进攻和后来的动作相比,完全不像一个人了。一句话:当我们看巴塞罗那以前的世界乒乓球选手打球的动作,和现在的运动员比起来真的就像个业余。

然而,自从92年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从普利莫拉茨、塞弗、盖亭开始,到孔令辉、王励勤、马琳、王皓,包括吴尚垠、朱世赫、柳承敏,再到马龙、张继科、许昕,所有人的动作都是“有板有眼”,不管你球打到哪个位置,我都要卯足了姿势才去打,很多时候被打空档了,明明跑步过去了还要象征性的把步法和手法做出来,为什么?

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所有新时代的运动员们为了发展,就不得不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趋势呢?
弧圈机器时代。

就前几天世界杯三四名决赛许昕对萨姆索诺夫的那场的时候(还是决赛马龙对波尔那场?我晕了),著名的李晓东教练和更著名的蔡猛老师一起解说,然后便说了以下这段话:

“中国乒乓球届有三次重大理论突破,一是……二是……(我又忘了,以后补上),三是90年代的时候蔡振华指导提出的观点:未来乒乓球界将是上旋球的时代。”

是的,蔡指导是正确的。在50年代日本人发明弧圈球后,90年代,世界乒坛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它的时代。

就本质上讲,弧圈球的胜利是更强的进攻手段的胜利。就技术风格而言,第一个被淘汰的(指被巅峰冠军级别选手淘汰,不是指打法被淘汰)技术是削球——这是进攻打法对防守打法的胜利;而第二个,则是纯直拍快攻,这是全面进攻打法对单面进攻打法的胜利。上旋球,首先肯定强于下旋球,即弧圈球肯定强于削球;其次,上旋球又强过了快攻球,为什么?因为弧圈球相比于快攻,具备更强的旋转、力量和速度(主要在二速),而且能够相持近中远台。全面的淘汰不全面的,这就是硬道理,没什么好说的。

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有关全面发展的问题。能进攻的肯定能防守,而能防守的未必能进攻,所以老式削球打法(你攻我100板,我防你101板),那么削球让位;能两面进攻的踢走只能一面的(横拍打直拍);能两面主动进攻的踢走一面进攻一面过渡进攻的(王皓踢王励勤),两面近中远进攻更强的踢走差一点的(张继科踢王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也不能这么简单理解。
以上规律(姑且这么称呼),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乒乓球技术并不只有相持,还有些别的。

按李晓东教练的话,我们上面分析的都是所谓的“动力因素”,即速度、力量、旋转,而除了这三项,乒乓球技术里还有很重要的几点,国家队好像也有总结,似乎是两点,但我又忘了。不过我觉得下面几点我归纳的也八九不离十:

1、前三板技术,包括发球、接发球和发抢三项;
2、落点;
3、变化;

说白了上面三点就是一个词:“控制”。而控制的背后往往又带有另一个词——“手感”。所有加起来又要联系到一个词——“战术”。至于战术的背后呢?“灵气”。

说白了,速度力量旋转属于技术流,能练出来的;发抢、落点和变化属于智力流,不能说练不出,但我总感觉这玩意儿跟天赋关系要稍微大点,大多少,天知道。

大家可以再想想,除了速度、力量、旋转外是不是就是这么几个,LZ想不出了,欢迎大家提意见。

歪理论完了,继续回到主线。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90年代前几年的四大牛人的技术有多少能和上旋球挂钩。

瓦尔德内尔,很纯正的正手弧圈球,能拉各个角,牛逼得很;反手,基本是弹击,没什么上旋进攻。
佩尔森,正反手力量很大,但首先正手拉球主要在下降点,球速慢;反手弹击专家,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反手。
马文革,中国第一个粘套胶的选手(某纪录片里面他自己说的),正手能够进行基本的拉球,但没什么特色;反手有点像直拍,快拨快推不错,弹击也没啥特色。
金泽洙,正手抢冲一板比较牛,反手弧圈?玩笑了。倒是老金的反手打一板很牛,不过前提是能打出来,所以说跟没说一样。

所以说白了这四个人都是正手弧圈一般(除了老瓦),反手主要就是弹击拍打——这显然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于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我们迎来了欧洲新的三剑客:普利莫拉茨、盖亭、塞弗。

当然,中国队还有一个人也荣幸地站在了世界顶尖水平,那就是王涛。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这几个人了。
一个有趣现象,这四个人几乎一开始都是混双打的。比如普利莫拉茨,是汉城奥运会的男双亚军;盖亭,90年欧锦赛混双冠军;塞弗,90年欧锦赛混双亚军;王涛,双打专业户,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双冠军,还是世乒赛男双亚军以及史无前例的世锦赛混双三连冠。四个人走上单打的情况也是很有意思的。

普利莫拉茨原籍修正主义的南斯拉夫联邦里面的克罗地亚,而他的双打搭档卢普莱斯库则来自另一个国家,后来南联盟解体,这两哥们就被拆散了——普利莫拉茨还好,没了双打还能玩单的;卢普莱斯库就悲剧了,他属于王涛吕林搭档中的吕林、王励勤闫森搭档中的闫森那种,所以这么一闹,他就基本废了,所以楼主查半天都没查到他究竟是哪个国家的:太没名气了!

盖亭和塞弗的情况比较类似:整个国家里像样的选手就他俩了,混双想拿世界冠军?欧洲人轮一个世纪估计都轮不到,所以咱还是玩单打吧。

至于王涛,单打只能算是他的副业,关键是92年后马文革退化严重,已经不能胜任国家一号主力的位置,然后中国队回过头一看,没人了,于是王涛就被拉了上来,兼职干单打——事实证明,他的单打比双打差多了。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