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综合技术

  • 分享

    套路球的细枝末节

    冬日私语 已有 209 次阅读  已被 1 位用户收藏 2012-04-23 08:53
    再议套路球——细枝末节自《业余球手提高球技的捷径——套路球练习》文章发表后,许多朋友给予了关注,并希望我围绕套路球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应大家的要求,这里我以《再议套路球——细枝末节》为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所谓套路球,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在实战中常见的带有战术意图的技术组合。也就是说,套路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是必须具有实效性,主要是指符合实战需要,它是从比赛中提炼出来的,带有获胜几率的球路组合;第二是它的针对性,球路之间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必须有它的目的,具有战术的特征;第三是它的整合性,这表现在某一套路中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合理的衔接上,各种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复合体或技术的组合单元,为实现某种战术意图服务。上述三个特点,应该成为我们检验套路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基本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套路球练习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非如此,就称不上是套路球的练习,而只是一般技术的结合练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套路球的练习它是直接指向实战的,体现了技术练习向实际比赛迁移的唯一目标,力争获胜是套路球练习的真正价值。比赛中,我们许多球手喜欢采用侧上发球来为自己的进攻进行铺垫,但我发现,还有更多的业余选手没有体会到这仅仅只是一个铺垫,他们往往想通过侧上的旋转发球来使对方直接失误,因此,没有重视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侧上的发球与发球后的各种进攻性技术,以及球路的变化和落点控制结合起来,以至于出现很好的进攻机会而不能形成强大的攻势。这样的情形同样还表现在对其它一些球的处理上,比如虽然正手先于对方起球,或能连续用正手拉、打,但由于线路和落点缺乏战术意识,又没有应付复杂局面的技术准备,往往从主动一下子变为被动,前功尽弃。这些例子就说明,我们在套路球的练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者说还缺乏一定的功底。为了说明套路球练习的具体方法,我们仍然把上面侧上发球的套路球练习作为例子,来作进一步的剖析。在设计套路球练习之前,首先要设想侧上发球后对方可能采取哪些回接的方法,为分析方便,我们再将侧上发球作一个更小范围的界定,即在反手位采用正手发对方反手位的左侧上旋球为前提,那么,对方回接的可能性是:1、采用搓球将球回接到你的左半台或右半台(包括落点在底线和台内以及出台不出台三种情况);2、采用反手推、拨或反手攻的手法回接到你的左半台或右半台(包括落点在底线和中台两种情况);3、采用侧身正手拉、打的方法来还击(包括斜、直两条线);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因此,我们在下一步设计套路球练习的时候,就要从上述三种情况出发,来相应的制订出套路球练习的具体内容。比如,针对第一种用搓球的方式回接的情况,你的套路球练习至少有如下几种:1、对于对方回接到反手位的球,采用侧身拉、突、挑对方反手斜线,再接侧身位连续拉、打斜、直两条线路的技术;2、采用侧身拉、突、挑对方反手斜线,接侧身位连续拉、打斜、直两条线路的技术,结合正手位移动连续斜、直两条线的进攻;3、对于对方用搓球的方式回接到正手位的球,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正手斜线,接正手连续拉、打技术或反手推攻技术至对方斜、直两条线的练习;4、同上,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反手直线,接反手推攻和正手连续拉、打技术至对方斜、直两条线的练习;5、同上,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反手直线或正手斜线,接反手推攻和正手连续拉、打技术至对方中路及追身线路的练习;6、将上述所有练习与压左调右或压右调左的练习结合起来;7、将上述所有练习与对攻或中、远台相持技术的练习结合起来。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路球的练习实际上是从实战的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完整的线路对抗的组合训练,同理类推,我们就可以将比赛中各种情况下经常出现的球路,按照上面介绍的原理进行分类和设计,这样的分类越细,球路就越多,而我们练习的套路球越多,球路就越熟,技术的应变、转换和衔接就更快,那么,实战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球也就打得更为流畅。因此,套路球练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