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天地乒乓球俱乐部

  • 分享

    【技术】撞摩式拉球之争议三篇

    四季为乐 已有 581 次阅读    2014-10-08 10:27
    【技术】撞摩式拉球的几个观点
    2014年8月26日


      对于撞摩式拉球,也就是以撞击比例较大且摩擦比较充分的拉球方式中(典型的有前冲弧圈球),有一些专业教练、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的观点出现了不一致,主要的几个观点如下:
       1. 可以做到先撞击再摩擦;
       2. 可以做到先摩擦再撞击;
       3. 撞摩难分只能同时进行。
      先撞击再摩擦,也就是说先让球在球拍上短暂地停留,在这个短暂的停留期间再摩擦球。这个就必须要先撞击球,不然球是不可能在球拍上停留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吃住球后再摩擦。我记得孔令辉说过他喜欢先吃住球再将球甩出去的感觉,那么孔先生是能够认可“先撞击再摩擦”的情形的。
      先摩擦再撞击,也就是说先去摩擦球,摩擦球后再去击打球以便更好地控制弧线,这是吴敬平先生的观点。吴先生在解答业余爱好者正手拉球无力的问题时说:“……还是得动作协调,击球往前顶,摩擦球的瞬间一定要先摩擦后撞,因为先撞后摩球没有弧线,而且击球的瞬间,要往前送出一点。”
      撞击摩擦只能同时进行的观点也是存在的,不仅业余里面有,专业里面也有。比如许昕在回答“你在发力时会感觉到底板发生形变吗”时说:“没有这个感觉,对于发力不集中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吧”,并说:“在这个非常短的一瞬间,是不会有这么拖沓的感受的”,看来许昕是认为撞和摩是同时发生的。
      当大腕们的观点不一致时,我们是不是会糊涂?


    【技术】拉球时“先撞后摩”能做到吗?
    2014年8月28日


      对于撞摩式拉球,很多人不认可先撞后摩的观点,说在千分之二秒的时间内先撞后摩是不可能实现的。
      千分之二秒的这个数据来自何方,暂且不去考证,我们只来说说我们周边球友们在平时打球中的一些说法。平时打球,很多人都说“先吃住球再甩出去”的拉球非常爽。吃住球,就是靠的撞击,甩出去更大的成分就是摩擦。
      看来,有些球友是认可先撞后摩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教练的说法,有一个专业教练是这样说的:“无论是什么旋转,都要先让球撞在底板上,体会吃球的感觉,然后再摩擦出球。”并在练习方法上如是说:“先从多球开始,把拉球的速度放慢,体会撞球、吃球到摩擦的过程。”
      看来,有些教练是认可先撞后摩的。
      尽管有球友甚至有教练都认可先撞后摩,反对者仍然说这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即使理论上可行,实际中也不可能做到。
      实际中能否做到,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小案例:
      在防守前冲弧圈球的时候,有些人是稍压拍平挡回去的,那么这个回过去的球是什么旋转呢?稍具水平者都知道,如是光板,回球就是下旋(长胶也如此),如是反胶,这个球就是上旋,对吧?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反胶回球是如何变成上旋的。
      首先,球撞击球拍将球拍压扁,亦即“吃住了球”,由于来球有上旋,与套胶有相对运动,于是就将套胶横向的向下拉伸;
      其次,球拍在垂直方向恢复形变时将球弹出,与此同时,套胶在横向恢复中,对球有一个横向的向上的弹射使球产生上旋。
      这个防守前冲弧圈球的平挡,就是典型的先撞后摩,尽管是球撞击的球拍。
      如果我们将来球速度和旋转降低,让球拍运动并使其速度与球的速度之和与原来球的速度相等(含旋转线速度),这样的相对运动从球拍来看,不就是拉球吗?这不就实现了先撞后摩吗?


    【技术】我对“先撞后摩”争议的看法
    2014年9月4日


      近来,很多的朋友对于撞摩式拉球是否存在先撞后摩的现象持反对意见,有的还很强烈,并举出了很多的例证,但争议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我个人觉得有些不妥。
       一、 单纯用物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是不妥的
      有些人从物理的角度说撞摩是并存的且没有先后次序,说绝对的撞击和绝对的摩擦是不存在的。这个说法没有错,比如绝对的撞击,理论上是有,但我们打球确实做不到。但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是不妥的,因为乒乓球的竞技要求的不是绝对精确而是相对准确,比如我们在应对攻球时就完全可以忽略掉其中所包含的摩擦。
       二、 用短暂时限进行狭隘的界定是不妥的。
      有些人说球和球拍的接触时间是非常短的,并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人体要完成先撞后摩的动作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也是不妥的。撞摩式拉球并非是垂直撞击球后再突然在球的切线方向运动从而导致先撞后摩,而是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否会导致撞击和摩擦甚至导致先后次序,这才是需要讨论的。
       三、 脱离撞摩式拉球本身的论证是不妥的
      所谓撞摩式拉球是撞击比例较大且摩擦比较充分的拉球方式,论证应该以这个为前提,那种摩擦比例很高但撞击比例很低以及撞击比例很高摩擦比例很低的一些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结论,不适合本范围,不能作为论证的方法或论据。比如不能用以撞击为主摩擦为辅的攻球以及用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的高吊弧圈球中的一些现象来论证撞摩式拉球。
      总之,我们只有隔离了上面的三个不妥,才能把是否有撞摩以及撞摩是否有先后次序说清楚道明白;如果不能隔离,那也就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而导致永远的黑暗隧道。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