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方乒乓球俱乐部

  • 分享

    老瓦乒坛常青树——业余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渠纲程 已有 275 次阅读    2019-04-14 10:07
    来源于网络
            纵观老瓦的打球史,是不断创新,突破的历史,他将打球升华为艺术,向世人展现了乒乓球无与伦比的魅力。同时,他又能将打法与自身的年龄,体力,技术等因素完美的统一,我觉得这一点才是他能在乒坛长青的根本原因所在。
        记得他刚出道时,年轻气盛,喜欢远台对拉,远台放高球,并因此而沾沾自喜,这些非常符合当时他的体力和技术特点。因此才能初出茅庐便使世界瞩目。而到了39岁的高龄,他参加本届奥运会,体力已大不如前,在对手们疯狂的大力弧圈面前,他选择了气定神闲,坚守近台,控制对手,防守反击的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防守密不透风,马琳和波尔对此一筹莫展。而一旦出机会,他打出的球旋转,落点俱佳,又使对手防不胜防。我觉得,这样的选手才是我们业余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一、打球的境界

    对于我们而言,打球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身心愉悦,能够充分的享受难得的打球机会,把汗出透,把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这是我们的最高境界。而不要一味的计较输赢,争强好胜,导致身心俱疲。这一点,老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能在追赶无望时,毅然将球打出界,成就孔令辉的世界冠军,坦然的接受失败。而且我的体会是,越能将输赢看淡,就越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水平。

        二、适合自身特点的打法

    现代乒乓球向更快,更转,更刁的方向迅猛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突出正手,上旋对抗,发接发一体化,这些都让我们在赏心悦目之余不禁目瞪口呆,柳承敏的跑动中正手功,马琳的正手连续暴冲。这些都是我们业余选手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也是我们不可能学习的。这首先是因为他们的体能优异,其次是长期艰苦训练的结果,对于我们这些一周才能打两、三次球的人来说,只能高山仰止。幸好,还有老瓦,他以39岁高龄参加比赛,在体能不足,技术又无秘密可言的情况下,利用绵里藏针的中性技术,牵制对手,不轻易侧身,发力,靠经验与之周旋,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也是我更崇拜现在的老瓦的根本原因。业余球员的技术更多的是搓,挡,推等中性技术,这些技术在运用合理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得分或为下一板制造机会。老瓦为此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学习吗?

    、对乒乓球执着的信念

    老瓦虽说取得过辉煌的成功,但更多的是失利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但他不轻言放弃,坚定的热爱着这项运动,很难想象如果对这项运动没有兴趣,他会打到这个年龄。反观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基本不再摸球拍,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像王楠,这是在巨大压力下的逆反心理。老瓦是我要打,而很多人是要我打,就像爬一座高山,老瓦在登顶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壮美的景色,让他不由得想征服下一座高山。而被迫打球的人即使登顶成功,他也只看到满路荆棘,只想快快下山,而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我们要学习老瓦,执著地将乒乓球这项运动进行到底。

    四、对变化的合理应用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老瓦打球变幻多端,出人意料,落点,旋转,力量,长短,角度等变化运用自如。对方退台,他会突然放一个短球,然后再痛下杀手。将对方的弧圈突然敲直线,使对手失位。这些都反映了他清醒的头脑,细腻的手感,是以巧制敌,而不是以力制敌。他打各种胶皮选手的能力是最好的,除了对刘国梁的正胶一度处于劣势外,基本上都能应对自如。在业余选手圈中,正胶,反胶,长胶,生胶,甚至防弧胶百花斗艳,又因无系统训练,所以旁门左道的各类打法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对手变化的基础和目的,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同样的,老瓦在很多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老瓦这棵乒坛长青树是我们业余选手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将目光更多的投向这位令人尊敬的人和他的球。
    收藏 举报
你还不是该俱乐部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