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男乒七大悲情人物之七——伯格曼

已有 2365 次阅读    2015-12-08 00:45   标签伯格曼 

第一名:伯格曼(英国,1918~1970)——泰坦时代的终极遗憾

男乒七大悲情人物⑦——说王皓第一你就out了


开篇讲第一名之前,我们必须讨论一些别的问题。


首先是本文“悲情榜”排名的理由和依据。


自开帖以来就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李富荣、蔡振华以及更多因为“体制”问题而被牺牲的人没有被列进来——事实上最早动笔的时候本文的标题叫“男乒十大悲情人物”,其中就有这么几个人,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划掉算了。


为什么呢?


那就得从“让球”这个行为本身说起。


首先需要明确表态的是,让球绝对是不行的,这既违反竞技理念,而且违背体育道德——原本就是竞技体育,四个字全败光了,你还说它是对的那就有问题了。


然而我们也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评价历史的是非,就像奴隶制度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丧尽天良的,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它不但存在而且合理并且必须(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都赞同),同理,中国的让球也是因为计划时代的需要而诞生,以今非古是要不得的。


然后我们也要看到,让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无竞争的过程,比如庄则栋原本就是全国最优秀的选手,就是正常打我想李主席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赢,而历次让球风波里的“受益者”也都是同时代“默认”最强的选手——他们本人是没有主动要求让球的,领导之所以这么决定也都是他们用自己平时的实力所“争取”到的,只是所走的程序不合法罢了:在法治观念薄弱的中国,这样的问题还少吗?至少人家不是没本事而挤占的名额吧!


所以最淡腾的事情就在于,没有人知道不让球的话比赛会是什么结果,你说让球的人一定赢吧,反而可能性小些,因为平时也是他们输得多些。当然,如果都跟何志丽一样答应了让球而不让,那谁都可能被“逆袭”。可是如果没有何志丽这不讲理的任性,这个体制的改革又要延缓多久呢?


至于国际性让球,这既更加错误,但也只能让人无奈。我们只能希望祖国更加强大,再也不要让体育界的人来肩负这么重大的历史使命了。


正因为让球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只好将所有这一类人都排除出悲情榜名单,不然就没完没了了。所以本文悲情人物的入榜和排名只有一个参考,那就是能力水平的高低与成绩荣誉的不对等程度。


比如格林卡、金泽洙、王涛都是很牛的,应该至少拿一个世界冠军,没拿到,可惜;


塞弗的技术比他们先进,意志力也比他们强,也没拿到,更可惜;


马琳、王皓虽然拿到了冠军,但是平心而论,我们广大球迷对他们俩的期望难道仅仅是拿冠军这么简单?能力越大,期望越高。所谓悲情,更多的就是“错过”和“遗憾”,格林卡他们本来就没进过什么大赛决赛,就是马琳也和王皓无法比拟,所以王皓力压群雄成为本时代悲情榜的第一名。


但是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可是连王皓都要让位的人。谁?他的名字叫理查德•伯格曼。


如果你不认识这个名字的话请不要惊讶,因为此人不但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甚至和荣国团他们都不是一辈——今年正好是其去世45周年。而直到现在,度娘百科都没有一个关于他的词条,毕竟百度百科也就是维基的汉化yan割版而已,不出名的词条谁去汉化?


可即便如此,我们却能够在百科里找到另一个和伯格曼同时代的乒乓球运动员的词条。这个人来自匈牙利,他的名字叫维克多•巴纳。


天才往往是痛苦的,最让天才痛苦的大概是同时代有另一个自己无法超越的天才,而最最让天才痛苦的,则是自己本有能力超越那个人,但却最终失败了。


传奇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乒乓球刚刚作为一项真正独立的运动而步入竞技体育行列的时候——在此之前它已经被发明了数十载,但长时间都是网球的小分支,连球拍和球板也是网球拍和网球的微缩版本。直到二十年代,乒乓球的器材和技术都已逐渐正式化,于是第一届世锦赛便在1926年隆重召开了(其实第一届不叫世锦赛,而叫欧锦赛,后来才被乒联追认为世界锦标赛)。


维克多•巴纳是男乒史上第一个传奇人物,也是有史以来获得金牌数最多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广为流传的马琳并不是这一荣誉的获得者,因为巴纳的乒乓生涯里共获得了40枚的奖牌,其中包括22枚金牌、8枚银牌和10枚铜牌。此外,他是乒坛第一位实现世锦赛金满冠的选手,5个单打冠军,8个双打冠军,2个混双桂冠以及7面团体赛的金牌。


当然,那时候的世乒赛是一年一届的,所以这个记录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个概念。可话又说回来了,当年也没有三大赛事,只有一个世乒赛,所以七里八里的也都差不多啦!


巴纳的成功得益于其所在团队的强大。男队方面,除了巴纳,一到九届世乒赛里有八个男单冠军是匈牙利人,八个男单亚军也是匈牙利人,八个男团冠军是匈牙利队。你看今天的中国队是怎样,当年的匈牙利队就是怎样的。


匈牙利女队,团体早几年没有女子项目(重男轻女思想),女单方面,巴纳的师姐,梅德扬斯基是第一届世乒赛女单冠军,然后在第二、三、四、五届世乒赛上四次蝉联这块金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世乒赛五连冠获得者(你肯定想不到,后面还会出现一个更牛的罗马尼亚奶奶,谁?课后作业,自己去查吧)。


所以为什么我在这里只比较单打?因为只有单打才更突显个人的技术和水平,向老瓦就说过,我从不配混双,反正配也是白搭。而上世纪瑞典队之所以能统治乒坛,也是因为全队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在当今的乒坛,一个团队里若是没有一个单打世界冠军,那很难夺冠;若是有一个,也基本不可能(参照德国队、韩国队),但若是有两个就非常靠谱了:当年的瑞典王朝就是如此。


伯格曼的情况就比不得巴纳了。英国虽然是乒乓球的发明国,早年也拿过一些冠军,但和匈牙利队比起来就差远了。所以要比奖牌金牌总数,伯格曼永远都不可能超越巴纳,正如老瓦永远都无法超越中国队一线选手一样。但是在分量最重的单打项目里,伯格曼却迎来了机遇。


1930年到1935年,巴纳在六届世乒赛里拿到了五个男单冠军(可惜没有连起来),不可谓不傲视江湖。更可怕的是35年的时候他才二十六岁。


那时候的乒坛还是非职业化时代,就是大家以爱好报名的那种,所以不存在什么体育寿命,而且因为技术上的不完善,那时候的乒乓球运动极少消耗体力,打到四五十岁还能拿奖牌并不稀奇。比如那个和荣国团争冠军的匈牙利选手西多,1947年就是男单亚军了,十二年后还能杀入决赛和容老一较高下,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二十六岁的巴纳再拿几个冠军还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他仍然做到了)。


但是意外说来就来。根据稀少的资料可知,大概就在35年的时候巴纳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右臂受损,从此便淡出了单打领域,而这就给了伯格曼以崛起的机会。


伯格曼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乒乓球选手,顾名思义,就是已经开始了专业化的训练。那换而言之,就是他比别人练得更多,更了解乒乓球这项运动。再加上球性也是异常的好,所以当巴纳退出之后,他的时候几乎就在眼前了。


1937年,年仅十八岁的伯格曼便杀入世乒赛男单决赛,斩获冠军(比当年的巴纳还要年轻一岁)——网上盛传的孔令辉是最年轻的世乒赛单打冠军也是不正确的。次年,伯格曼又收获了一枚男单银牌。第三年,伯格曼再次斩获1939年世乒赛男单冠军:此时的他,才二十岁,就算他也和巴纳一样到二十六岁的时候退出单打,那也还有七届世乒赛可打,追平巴纳的五冠是完全有可能的。何况他哪会这么背,也出车祸?


由于资料所限,我不知道伯格曼后来是否有遭遇什么意外,但不幸的是,他碰到的是比巴纳更糟糕的情况。


一个来自德国的小胡子终结了伯格曼的挑战之旅。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乒赛因此而停办了八年之久,等47年再次恢复之时,伯格曼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


八年啊!


或许你会说,就算这八年伯格曼参加比赛也不一定能追上巴纳,但我想说的是,他一定能做到。


这世界上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但它们发生的概率却是可以推算的。比如我们不一定能预言马龙能成就大满贯,但却完全可以预测他能成为世界单打冠军,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伯格曼所处的时代,乒乓球尚未普及开来,他球性好(十八岁拿冠军,不是天才是什么),又比别人都要率先步入职业化时代,再加上年轻,你要说他八年只拿四个冠军我都不信,六个还差不多呢!


但是面对希特勒的野望,全世界都选择了战争,谁还能顾及乒乓球这项当年不起眼的运动?


如果伯格曼的故事就此便结束了,那他也没资格来我们这个榜单,更别说是当第一了。但是二战结束后,伯格曼恢复了参加比赛,结果便在48年和50年的世锦赛上再夺世锦赛男单冠军!四冠,距离巴纳仅一步之遥了!


但是这最后一步,却始终成为了他的遗憾。


在一个地方不断跌倒永远是最悲情的,比如王皓,他要是只输了雅典奥运会,然后北京、伦敦没参赛,或者没进决赛,反而显得不那么遗憾了。可偏偏他就进了三次决赛,然后一次都没拿到,这才最让人伤心。


相对的,要是伯格曼的职业生涯因为二战而就此打住,或者他最终只拿了三个冠军,那也不那么让人惋惜。可偏偏他就是拿到了四个冠军,这不坑爹吗!


另一方面,王皓虽然失去了太多的金牌,但就是最最粉他的皓迷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皓哥的所有决赛,大多都是确实该输的球。


以三次奥运会来说吧,第一次其实是对半开,两人都不成熟,虽说以前王皓的战绩好,但是毕竟大家也就交手了这么几次,所以狭路相逢,谁输谁赢都很正常。


第二次,马琳一直都克王皓,王皓基本就没怎么赢过,那决赛打不过岂不也是意料之中?


第三次我们就不说了,如果天时地利人和的张继科赢不了王皓,那才叫奇怪呢!


所以三届奥运,其实王皓是一次不如一次,怨不得别人。至于其他输的决赛,真正值得惋惜的也就两场,第一是11年世界杯,第二是06年世界杯,05年世界杯和鹿特丹的话和雅典差不多,谁更硬谁胜利,其余哪一场不能说是他确实没什么机会?


所以就这一点上讲,王皓没有伯格曼悲情。


这时有朋友就要问了:你说让球是政治原因,难道二战不是?当然算是,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一点是,那个年代的让球固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就算没有,真的会伤及中国之根本吗?不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不让球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还是这样去做了。


更何况,让球完全是我们中国队内的事情,而二战是直接让比赛给停了,这两者是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的。


还有朋友可能会说,伯格曼时代的乒乓球根本没普及,不能和现在的相比。然而我想说的却是,正因为那个年代的乒乓球没有普及,巴纳、伯格曼等人才显得更加的重要:如果没有他们,乒乓球可能早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哪还有今天的皓哥他们啊!


历史虽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模糊,但其影响却只会因此而增长。作为乒乓球界的开山鼻祖级人物,伯格曼荣登本排行榜首位实至名归!


总结:向老前辈致敬!致敬!再致敬!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