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球网北京ChinaTT联盟

  • 分享

    正手动作中的身体关系—坦克法则(转)

    冬日私语 已有 108 次阅读    2012-08-14 11:06
    正手动作中的身体关系坦克法则 今天想说的体会是各位版主及球友们反复说明讨论过的,就是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身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呵呵,因为我们人本身就太复杂了.我用了好长时间才体会到其中的一些皮毛之理,还得继续深化. 先看何老师给球友们的一篇回帖: 所谓的"锁肩"有两个用途,一是在正手快攻时的引拍及迎前过程中固定肩关节,目的是以转腰带不发力的手臂向后引拍及向前迎球、然后收小臂发力;另一用途是拉弧圈球的引拍结束后以三分力的肩带臂迎前过程中,固定肩关节并以肩带大臂向前、小臂不动,触球前瞬间再加五分力的二次加速摩擦。两个用途中都有小臂不发力的过程,故还有"锁肘"这一说法。 "耸肩"与"抬肘"的两个动作基本分离不开、有其中的一个动作出现则多半会有另一个动作伴随,这种现象多半是发力过程中的错误动作,但也有偶尔应急时的不得己的补救措施。所以"锁肩"与"耸肩"是不同的概念,外观形象上也不同。 如果让我自己把我打球时的身体关系作一个数字化类比就是:1+2+1. 这其中的第一个1是指我们的双腿,第二个2是包括两部分,上身躯干和我们的肩 大臂 肘,第三个1指我们的小臂. 如果作一个比方,我们正手打球就像是坦克作战,1双腿就是坦克的履带,2上身躯干肩大臂肘就是坦克的车身,1小臂就是可以旋转的炮塔. 这里面最灵活的可调节是的就是这两个1,双腿和小臂,也就是履带和炮塔;最不灵活,也是最稳定,也是制造时最具难度的就是2,上身躯干和肩 大臂 肘,也就是车身. 作个反证,如果履带要把坦克送上斜坡,由炮塔进行攻击.而车身却发生了左右前后的不稳定的晃动,这时炮塔还能准确的瞄准目标吗? 同理,如果这个2也发生了移位,晃动.我们的腿就是再把身体送到位,小臂也发挥不了威力.小臂本应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本应固定的车身,却来回移动摇摆,那个炮塔的炮手不紧张吗? 借商业的一个词,"捆绑销售".就想着这其中最不稳定的2给绑起来一起卖了. 我以前只认为,步法好了,身法会更好.却从来没想过身法会对步法也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就像坦克的车身若是散乱了,那履带恐怖连车也无法送上斜坡去了. 我个人曾经就有,现在也会有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跑得还不到位,差一个并步,或差一个小垫步,可是脚却再也没动了;现在想想为什么不跑呢,因为那剩下的小差距让这个本该最稳定的2"相当灵活"地弥补了. 具体点就是回合球中我们在预判时只能估计大概的来球方向,至于精确的落点和旋转还得靠引拍时的碎步或并步的调整才能很好击球.我曾经做不到现在正在努力做到.本来我应该用三个步法才可以击得球,结果两个步法就不动了,这第三个步法本来还应该是1腿的事,却由2的左挪右移的调整给代劳了. 告诫自己,第一个1和最后一个1是直接对话的,中间的2就是一条固定好的通迅光览.这光览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不要在大人说话的时候随便乱插嘴. 这是萧教练关于"第三条腿"的论述,我个人理解应是另一种身体关系的解读: 我们都知道准备动作时身体要前倾,它的意义除了重心容易置于前脚掌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产生第三隻脚,因为前倾时胸口往地面的垂直线落在两脚中心的前方,因此产生无形的第三隻脚,通常不动的时候都有第三隻脚,但移动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讲,因为行进间前进后退重心较难保持,而且一般人都是手比腰快,腰比脚快,全身都在晃动。 这是岑淮光教练的论述,我觉得他们的语言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也是我理解身体关系的理论基础.大家也看看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常的方法是:击球前,身体重心与引拍同方向移动,击球瞬间,重心与挥拍同方向用力,击球完成时,重心随挥拍惯**换到身体另一侧.以下是身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引拍图片,也就是身体无论有多难受,也要让1腿去调节,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打2的主意.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